摘自南方周末:日前,南方農村報記者在花都了解到,羅非魚塘頭價格僅為2.9-3元/斤(1-1.6斤規格)的價格,完全低于純投料養殖3.3元/斤以上的成本。今年,由于飼料價格大幅上漲,使養殖成本大增,這樣的魚價,最終導致純投飼料的羅非魚養殖戶完全處于虧本經營的狀態。
據了解,前幾年(特別是2003-2005年)一斤魚的利潤有1-2元。按照每畝2千斤的產量計,每畝水面可產生幾千元的利潤,效益較為可觀。但從去年開始,由于部分出口產品質量不合格,不少加工廠上了美國FDA黑名單的事件,塘頭價格開始下跌至成本邊緣。
今年來,飼料猛漲而魚價不漲的現實使養殖戶更為苦惱。記者調查發現,今年的羅非魚沉水飼料每包(80斤)比去年貴了20元。由于飼料成本約占養殖成本的75%,飼料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了養殖成本由去年的約2.8元/斤上升到今年的3.3元/斤以上,大大高出目前2.9-3元/斤的塘頭價格。“我60畝塘有15萬斤成魚存塘,每斤魚還虧三、四毛錢,今年的希望化為烏有!被ǘ剂_非魚養殖戶梁老板無奈地說。
飼料漲價只是導致養殖戶虧本的一個因素,另一重要原因是今年魚價不漲。據茂名某羅非魚加工出口企業一工作人員介紹,現在的加工廠利潤已經非常微薄,甚至只是在賺出口退稅了。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的影響都給加工廠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在國際市場上,我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中國價格”,各企業還在通過低價來搶市場。“對外價格提高不了,同時生產成本又在不斷增加,企業要賺錢,只有將一部分成本轉嫁給養殖戶,原料魚收購價自然就上不去。這都是無序競爭造成的。”
在這樣的市場行情下,純投飼料的養殖戶已經沒了生存空間,而靠立體養殖的養殖戶還能堅持下去。立體養殖由于前期(半斤以前)主要以混養的禽畜糞便為食,極大地減少了飼料使用,降低了養殖成本,使每斤羅非魚的成本僅為2.5元左右,在目前的價格下還有利潤。但立體養殖不是健康養殖模式,生產的羅非魚也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羅非魚養殖業目前正處于一個逆向淘汰的過程。”廣州市誠一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陽會軍道出了行業的困惑,質量好的因為成本高而無法經營,被行業淘汰;質量差的成本低,還能暫時生存下去。這樣的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的羅非魚產業已經陷入困局。一邊是養殖戶大呼魚價太低,養符合質量安全的羅非魚只有虧本;一邊是加工出口企業抱怨高質量的羅非魚太少,影響了出口,出口價格高不了,魚價也就上不去。這樣的狀況如不及時改變,將對我省的羅非魚產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如果沒了這條魚,養殖戶還可轉養別的品種,而加工出口企業的利益將遭受巨大損失。該人士同時指出,加工企業應該首先站出來,合力提高出口價格及原料魚收購價,努力解開目前行業所面臨的困局。
據了解,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羅非魚生產國。廣東是我國養殖羅非魚最早、面積最多和產量最高的地區。2006年,我省的羅非魚產量達53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近一半,養殖面積達5.98萬公頃,養殖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