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雙虎 ■黃辛
淡水養殖為全球貢獻了77%的養殖水產品,約80%依賴餌料投喂的養殖魚類在淡水中生產。令人費解的是,海水養殖卻吸引了大多數學者的目光,淡水養殖雖貢獻巨大,但卻是“沉默的大多數”。淡水養殖業有眾多的從業者,淡水產品也有廣泛的消費者群體,相關研究卻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
對此,上海海洋大學講師張文博團隊和英國斯特靈大學、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世界漁業中心、亞洲理工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及斯德哥爾摩應變中心等單位科研人員合作,在一項系統研究中發現,全球水產品供應中,淡水養殖的重要性遠大于海水養殖,且水產養殖將繼續依賴陸地。相關文章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
淡水養殖重要性被忽視
水產品和水產養殖在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為人類提供營養支持及減少全球食品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有著重大貢獻。這讓水產養殖研究成為當前國際學術界的熱點。
“水產養殖分為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在當前的研究中,海水養殖在全球水產養殖政策議程中受到廣泛關注,而淡水養殖的重要性和潛力卻被國際主流學術界忽視。”該論文第一作者張文博對《中國科學報》說,“其主要表現就是海水養殖領域論文發表量數倍于淡水養殖。”
張文博分析說,這種狀況由多種原因造成。比如,全球水產養殖相關研究仍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這些國家的主要養殖模式是海水養殖,很多歐美水產界科學家將海水養殖等同于水產養殖,而忽視了淡水養殖;美國等海洋強國非常重視海洋開發和保護,各種機構和基金會為海洋研究提供了大量經費,海洋相關項目(如海水養殖)和資源遠多于淡水相關項目。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目前已生產了全球一半的水產品。“學術界通常認為,水產養殖產量將繼續增加,并成為未來人類最主要的水產品來源。”世界漁業中心的Ben Belton說。
“實際上,淡水養殖領域急需更多科研力量等資源的投入。”張文博舉例說,“以挪威為首的發達國家在大西洋鮭(三文魚)的選擇性育種、營養飼料及生產系統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使其成為全球水產養殖生產效率最高的品種之一。相比之下,淡水養殖品種及其生產方式高度多樣化,其中大多數沒有得到足夠的投資和充分的研究,迫切需要學術界和產業界投入人力、物力。”
存在同樣的資源限制
學術界通常認為,淡水養殖的發展受淡水、土地等資源限制,而海水養殖的空間幾乎不受限制。
“眾多的水產品生命周期評價研究表明,實際上并非這樣。”英國斯特靈大學水產養殖研究所副所長David Little說。
生命周期評價是系統化定量描述產品生命周期中各種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排放并評價其環境影響的國際標準方法。作為一個較成熟的指標體系方法,生命周期評價被用于在農業和食品生產中評估環境表現和能源、資源使用效率。
“二者都存在類似的資源限制,水產養殖消耗的淡水和土地資源以及造成的環境影響主要源于飼料生產環節,因此依賴餌料投喂的海水養殖與淡水養殖沒有明顯區別。”David Little補充說,“而淡水養殖仍可進一步挖掘現有養殖面積的生產潛力,逐漸增加集約化水平,從而生產更多的水產品。”
未來全球更需要淡水養殖
“淡水養殖對全球糧食安全貢獻更大。”談及全球水產養殖未來的發展趨勢,張文博表示,“與海水養殖相比,淡水養殖具有比較優勢。”
該團隊認為,主要淡水養殖魚類多為低營養級的濾食性和雜食性魚類,其人工繁殖難度低,對低溶解氧和富營養化水體適應能力強,僅需要簡單的技術和設備便可開展養殖生產。
近20年來,發達國家的水產品消費量基本保持穩定,而發展中國家水產品消費量快速增加。
“發展成本低、技術簡單的淡水養殖,能更好地滿足未來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對水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張文博建議,水產養殖中投入的人才和資源,需要在淡水養殖和海水養殖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以保障全球糧食安全。
該研究結論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審稿人認同目前海水養殖吸引了大部分的注意力、資金和人力資源,認為該研究“可為全球水產養殖發展提供政策制定依據,有助于將注意力從海洋轉移到陸地上來”。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331-3
《中國科學報》 (2022-03-15 第1版 要聞)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