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萬灘鎮楊橋村瀕臨黃河南岸,是黃河楊橋干渠的源頭,有著得天獨厚的用水條件,全村400多戶2500余人,現有漁業水面4000多畝,人均1.5畝,有95%以上的家庭從事水產養殖,當年的“種田人”成了專業漁民。
1987年,楊橋村村民郭國慶率先承包了部隊閑置的池塘,當年下來,收入近1萬元,嘗到了甜頭。第二年,他又把自家4畝多水稻田改成魚塘。隨后,村民紛紛仿效,從此水產養殖便一發而不可收。
村黨支部根據村民的愿望,從種植業轉向水產養殖業,聘請專家、教授和技術人員前來傳經,并組織村民到海南、山東等地參觀學習養殖技術。為了提高水產品質量,及時調節水產品上市周期,他們大膽拓展常規養殖方式,組織養殖戶推廣適度密放增氧,推廣光合細菌凈化水質,產品質量明顯提高,涌現出一大批養殖能手。去年全村漁業產量6000噸,產值4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多元,真正實現了農村穩定、農民增收。
圍繞漁業謀發展
“養魚比種莊稼賺錢,賣魚比養魚更賺錢。”在楊橋村七組村民鄭天才的池塘邊,他輕輕推上電閘,飼料從機器中噴灑在水面,成群的魚兒歡跳著游弋而來。老鄭全家4口人,有十多畝的水面。去年底,他打了1.5萬公斤魚,純利潤3.5萬元。
楊橋村形成了養魚、飼料加工、運輸銷售一體化的漁業產業化專業村,養殖的草魚、鯉魚、鳙魚、鰱魚、武昌魚、鱖魚等十多個種類。村民郭寶慶,念活了養魚倒魚的“兩本經”,每當鯉魚開市季節,他走南闖北招攬生意,并與北京、內蒙、四川、新疆等客商建立合作關系,每年能賺20多萬元。全村15名水產養殖經紀人,平均按16萬元的收益,僅此一項,就增加收入240多萬元。
如今,楊橋村成了鄭州市名副其實的“水產養殖示范專業村”。村民或孵化魚苗、或搞活魚運銷、或搞拉網服務、或搞飼料加工,都在圍繞漁業謀發展。
謀求新的發展
“俺們村的土地十分緊張,一批養殖能手不得不走出村子,向外擴張,謀求新的發展。”楊橋村黨支部書記趙皮林說。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