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江門日報資訊: 廣東省臺山市的鰻魚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目前已被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正式列入2008-2010年度第六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Ⅰ類項目。在慶賀臺山鰻魚的養殖標準成為國家標準之際,我們也該思量,它為何能從50畝的面積開始,一躍而成為國家標準?回顧臺山鰻魚業的發展之路,我們發現,江門很多產業其實都有條件向國家標準看齊。
江門市質監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臺山鰻魚養殖始于1993年,最初養殖面積只有50畝,年產值130多萬元;1995年開始,來自順德、浙江等地的開發商陸續來到臺山投資開發,到2000年全市鰻魚養殖場一度達到20家,養殖面積達1.5萬畝,產值達2.5億元。與上述增長驚人的數字對應的,是臺山鰻魚養殖產業的高程度專業化和規模化。沖蔞、斗山、端芬三鎮的許多鰻場緊密相連,形成近2萬畝的連片生產基地,主要以江蘇遠宏、浙江徐龍兩大集團為主,其中徐龍集團出口到日本的活鰻占中國出口日本總數六成,年空運費用逾1億元。
臺山鰻魚業養殖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后,曾在池塘布局、設施、配套、生產方式、操作技能等方面暴露出不少欠缺規范的問題,而且整體養殖技術水平及生產效益參差不齊,生產風險如劍在懸。為把斗山、端芬、沖蔞三鎮的鰻魚養殖業做強做大,臺山市各級政府部門對此進行了重點扶持,如在土地租金和稅收方面給予優惠,積極實施農業招商引資,設立鰻魚深加工企業并輻射帶動包裝、運輸等配套企業的發展;同時,地方各級政府及質監、農業等相關部門經常派出技術人員下鄉,解決鰻魚養殖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通過示范區的建設,促進鰻鱺養殖基地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提高養殖技術水平,降低生產風險,提高生產效益及產品質量水平。
可見,天時、地利、人和三大因素齊全,成就了臺山鰻魚的神話。
其實,江門有一定優勢的產業或行業,又豈只鰻魚養殖業?它們之所以還沒有活躍起來,顯然是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還不完全具備。臺山鰻魚也并非自然而然地就擁有了這些,比如,2003年以后,國際鰻價上揚是個天時,但臺山人之所以能抓住良機大賺一筆,靠的是天時到來之前多年規模的積累,正所謂“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如此看來,江門還有不少國家標準的“坯子”!新會柑、沖簍冬瓜、金山火蒜、鶴山腐竹、廣海咸魚……
希望江門產業早日形成千帆競發、奔向國標的“鰻魚效應”!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