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民致富之友》資訊: 入冬前,北京市通州區梨園鎮齊峰養殖場里僅2畝的鲇魚池,共捕獲成魚1.05萬公斤,創下高密度養魚畝產萬斤的全市最高紀錄,僅此一項純收入3萬多元。彭峰茹高興地說,是生態養殖法創出了高效益。
彭峰茹是通州區梨園鎮小街村人,從小喜歡養魚。十幾年前,他在自己家庭院不足十平方米的小魚池中開始養魚。從書本資料到養殖實踐,長時間對鲇魚的生活習性和生長規律進行研究。1995年,他聽說村上30畝魚池有人退租,他很快聯系承包了下來。于是,他把多年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全部投入到養殖事業中,采取動植物套養,既在有限的面積上增加收入,又發揮物種間互相利用,降低養殖成本。
在養殖場里,他分池養殖著鲇魚、鯉魚等,并種上茭白、蓮藕。一方面能吸收水中有害氣體調整水質,還能培養水中的浮游生物,增加魚的天然飼料。各個池塘間的邊角地,他養起豬、牛、羊等,并把它們的糞便發酵集中裝入沼氣池,再把沼氣水放入魚池中培養浮游生物,再次增加魚的活口飼料。去年開春,他從湖南省購進2萬尾革胡子鲇魚苗,象往常一樣套上茭白和蓮藕,并精心飼養。根據天氣變化調溫增氧,根據生育階段防疫,調整飼料配方。結果鲇魚長勢喜人,個體重量平均都在1.5公斤以上,最重的達到3.8公斤,總產值相當于常規養殖的5倍。
南方漁網編輯:白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