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連日來,崇福鎮民利村農民邱志光正精心管理從越冬拱棚內放入外塘飼養的1.6萬斤越冬鯰魚,再過1個月這批鯰魚每條將長到0.5公斤左右,這樣,就可以搶先上市出售,賣個好價錢。預計,他每畝水產的純收入可以達到5000元左右。
邱志光于1989年起養殖鯰魚,他養殖鯰魚獲得好效益主要抓住了兩個關鍵。一是提高魚苗成活率。邱志光每年都要到外地進購魚苗,因幼苗對飼料的要求十分苛刻,因此,他采用糞便中產生的純天然 “紅蟲”作為飼料。在投放魚苗的前三天,將糞便倒入魚塘,這樣,魚苗一放養到魚塘就可以吃到飼料。當這些“紅蟲”吃完后,幼苗已經生長到8—10公分,一般不會出現死亡。
其次,邱志光與別人錯開上市季節。由于鯰魚對溫度的要求有局限性,一年中的生存期在4——11月份,而上市季節集中在8—10月份。因此他花8萬元搭建了2畝面積的暖棚,當自然溫度低于15度,高于26度時,就把鯰魚轉入暖棚。這樣,既避免了溫度過高或過低造成的鯰魚死亡,還使三分之一部分不能及時出售的鯰魚在明年搶早4個月上市,每公斤售價高于1.2元。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