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市水產局在36萬畝南漪湖推廣“種水草+移螺+黃白鰱+低密度蟹鱖混養”模式以來,有效地改善了湖區生態環境。2007年6月省環保局及市政府領導對湖區水體進行了調研察看,通過對全湖水質狀況的采樣檢測,發現養殖密集區的西湖水域水質狀況明顯好于非養殖區的東湖水域。檢測結果表明:東湖水質局部僅為V類水,而西湖整體為Ш類水,局部達到Ⅱ類或Ⅰ類水。2007年南漪湖共生產河蟹170萬公斤,青蝦30萬公斤,各種魚類175萬公斤,漁業產值達到1.3億元,相當一部分養殖戶通過養殖脫貧致富,蓋起了新房,湖區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
該養殖模式的核心內容是:
一、清除養殖圍網內的野雜魚,防止破壞草苗,為水草生長創造條件;
二、春季2-3月主要播種兩種水草種:輪葉黑藻芽胞(俗稱燈籠薇)和苦草,以輪葉黑藻為主,以苦草為輔。實踐證明,以輪葉黑藻、苦草等為主的兩種以上水草間植,其凈化水質效果遠好于單一水草。
三、人工投放螺螄,一般一畝養殖水面投放螺螄50-100公斤,螺螄也是以浮游生物和有機碎屑為食,可凈化水質,同時又是河蟹優質的鮮活動物性餌料,吃不掉的螺螄可以繁殖;
四、放養濾食性魚類黃白鰱,每畝放養10-30尾,黃白鰱以浮游動植物為食,既可凈化水質,又可增加收入,只需投放魚種不需任何飼料;
五、降低河蟹養殖密度,由原來的500只/畝,降低到250-300只/畝,河蟹放養密度降低后,養出的規格變大了,效益也增加了。
六、放養鱖魚,鱖魚以野雜魚和小蝦為食,每畝放10-20尾,一般6月放養的5厘米的鱖魚苗年底可長至500克左右,也不需投喂任何餌料,鱖魚吃掉部分野雜魚,對來年的草苗生長也有好處。
宣城市河蟹產業這幾年發展迅猛,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這種生態養殖模式的大力推廣,該模式已應用于河溝河蟹放流、池塘養蟹、挖田養蟹、幼蟹培育等種類水體形式,并得到不斷完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創新型的現代養殖模式。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