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寧日報訊:在江南區江西鎮,說起養蝦最多的村坡,大家公認是錦江村騰梨坡。
騰梨坡水資源比較豐富,魚塘不少。目前,全坡絕大多數的農戶都養蝦。養蝦已經成為該屯的特色養殖。
養好蝦需要較高的技術和足夠的耐心。但騰梨坡人依靠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走出了一條養蝦致富之路,蘇占裕就是其中的典型。
要做足養殖準備
蘇占裕靠養蝦致富,在江南區江西鎮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第一年養蝦就獲利超萬元。
精瘦的身材、黝黑的膚色,錦江村騰梨坡生產隊隊長蘇占裕怎么看,都是一個做農活的人。但一年前,他“洗腳上岸”,迷上了養蝦,而且“運氣”不錯,越養越順手。
2007年,蘇占裕就在自家的4畝水塘里養蝦。這張水塘原來養過魚和鴨。積存大量魚鴨糞便的塘泥不適合養蝦,所以他就雇人將塘泥清走,用石灰將塘水消毒,再放干塘水,然后又從北海運回海水,灌進塘中,最后把在淡化的海水培育了幾天的蝦苗放進塘中,養殖就這樣開始了。
“與種甘蔗、水稻比較,養蝦勞動強度沒有那么大,但要花大本錢。”蘇占裕告訴記者,雇請工人的花費不算,那年光是買發電機、增氧機、蝦苗,就投入了5萬多元。
在蝦種的選擇上,蘇占裕很謹慎,比較再三:大頭蝦蝦體大,蝦肉味美,銷售價格較高,但嬌貴,容易染病,而且一年只能養一造;而白對蝦則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強,容易養活,適合初養者,而且蝦苗養殖密度大、產量高,一年可養兩造。做好了選擇,他很快從武鳴進了38萬尾白對蝦苗,與兒子蘇紹祿一起當上了“蝦司令”。蘇占裕的兒子前些年與專門的養蝦技術員養過1年蝦,后來又在東興養蝦,有養蝦經驗。
“養蝦需要很多技術,最好先學好技術或者有技術人員幫忙。”蘇占裕說。
悉心照料不懈怠
白對蝦雖然相對好養,但蘇占裕仍然不敢掉以輕心。除了向兒子請教外,潛心鉆研技術書是他掌握“蝦經”的主要途徑。現在,蘇占裕也算半個養蝦專家了。
“養蝦不像養魚,不能分批放苗,必須一次就放足蝦苗,否則會出現大蝦吃小蝦的情況。”蘇占裕老道地說。
“喂蝦也不是一件輕松的工作。”蘇占裕接著說,“蝦就像人一樣,一日三餐不能少。不論刮風下雨,每天都得花幾個小時來喂它們;總之養蝦就得像護理嬰兒一樣細心和耐心。”
記者看到,蘇占裕的兒子坐在用泡沫和木板制作的筏上,一邊用手拉著架在水面上方的尼龍繩不斷前進,一邊用勺子將飼料撒進塘中喂蝦。繞塘一周喂完一次料大概需要一個小時。
“養白對蝦最大的風險是什么?”記者問道。
“黑鰓病。這種病傳染得快,不過我按照書上說的預防方法,蝦還沒有得過這種病。”蘇占裕說。
養白對蝦每年可以養兩造,每造的周期要3至4個月。每年的盛夏和金秋時節,是蘇占裕收獲的季節。那時,蘇占裕父子倆會請來三四個勞力,幫忙拉網“刮塘打蝦”。
蘇占裕告訴記者,成熟的蝦像成人的手指那么粗,他那張塘每造的產量有近2000公斤,按市場價18元至22元/公斤計算,每造收入可超過3萬多元。“刨”去成本開銷,兩造蝦能獲得純利潤2萬多元。
“2萬多元純利潤,好過做什么別的營生。南寧的海鮮老板我都很熟。收蝦時,他們都開著汽車來到塘邊,車上還準備了用作保鮮的冰塊。我的蝦都由他們拉到海鮮市場批發。”蘇占裕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明年,我計劃擴大白對蝦的養殖規模。”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