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季水汪汪,只聽耬聲響,不見糧歸倉”,是黃河南岸淄博市高青縣10年前農業生產環境的真實寫照。而如今,當地通過“以漁改堿”模式,使3萬名沿黃農民走上致富路。
高青縣與國家有關部門及科研院校聯合,組織科研人員歷時4年攻關試驗,成功創出“以
漁改堿”模式,即在低洼鹽堿地挖池蓄水養魚養蝦,池塘間堆積的棄土經平整施肥后種上各類經濟作物。通過改造,昔日的鹽堿洼變成了田成方、塘成網、樹成行、魚躍糧豐、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高青縣常家鎮臺李村村支書李洪武說,昔日鹽堿窩,如今成了“有機魚”的“天堂”。
通過“以漁改堿”模式,高青縣把4.8萬畝鹽堿地改造成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當地先后引進了寶石斑、淡水白鯊、條紋鱸、南美白對蝦等新品種,其中南美白對蝦面積7000多畝,平均單產500公斤。目前,這個縣水產養殖面積已達5.1萬畝,水產品總量2.6萬噸,產值2.2億元,均占淄博漁業的60%以上。
為拓寬銷售市場,提升水產品的市場競爭,高青縣注冊了“大蘆湖”牌水產品商標,并先后成立了漁業協會、水產技術推廣協會、南美白對蝦養殖協會,注冊了高青魯青漁業合作社。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