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拜訪一家私募機構,當時正值農產品相關股票大熱,沿著食品這條線,自然就談到了水產養殖。就在大家討論洞庭水殖、獐子島等股票的投資機會時,一直不怎么吭聲的私募老總突然插話:水產養殖不好,不確定性太大,沒多大意思。
言簡意賅,不確定性太大,直指水產養殖的死穴。不妨以我曾經關注的洞庭水殖為例,結合現在的數據回頭再看,水產養殖兩大不確定性就充分體現出來。
一是水產養殖的產量與水域面積的關系,比種地要復雜得多。一畝地的產量,不遭遇非常情況,預測還能八九不離十,但對于水產養殖的產量,卻不是那么容易判斷。筆者首次關注洞庭水殖時,公司已上市3年多,其控制的水域面積比上市時大幅度增加。按水域面積估算,當年凈利潤比2000年增長應在1倍以上。最后數字出來,當年凈利潤比2000年低20%不說,就是水產品收入比2000年的增幅也不到1倍。近期洞庭水殖某高層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控制的水面已擴張了10多倍,但我們注意到,公司2000年水產收入約5560萬元,2007年為2.79億元。公司養殖產品為普通水產品,總體價格保持穩定。在水面擴張10多倍的情況下,養殖收入增長只有約4倍。這種收入與水域面積的不確定性由此可見。淡水養殖是如此,對于水更深氣候更惡劣的海洋養殖,人類的控制力度就會更虛弱,不能見到水面擴大,就預測產量或收入會相應擴大。
二是盈利能力的預測非常困難。依然是洞庭水殖,2000年剛上市時,凈利潤是2445萬元。截至2007年,年度凈利潤峰值出現在2004年,為3755萬元,也是水產收入首次突破億元的年份。此后三年,雖然水產收入年年增加,但凈利潤卻是相當糟糕,2006年更是銳降到上市來的新低1152萬元,2007年利潤有所回升,也只有1428萬元。另外,水產養殖盈利的合法調節范圍太大,也增加了盈利預測的難度。拋開惡意作假不談,如果水產養殖企業因再融資或者其他特定目的需要增加當年利潤,可以采取涸澤而漁的辦法,把魚撈光賣光。要想減少當年的利潤,讓水產品在水面下呆著也沒有誰知道。如果趕上環境污染等意外因素,調減當年利潤的理由就更為充分。
此外就是行業壁壘。水產養殖和種植業一樣,壁壘都比較低,找塊水面就能開工。養殖技術多少有點含金量,但往往是價格越貴的水產品,養殖技術的傳播就越快。前些年多寶魚在深圳酒店至少每斤200元起,但目前只要數十元。鮑魚貴吧,人工養殖的量也是瘋狂上升,沒幾年功夫,大家也都能吃上廉價鮑魚了。
水產養殖的諸多不確定性以及低行業壁壘,限制了水產養殖公司的成長性。相關企業要想擺脫這一羈絆,就需要新的手段,來降低行業不確定性并提高壁壘,這需要業內優秀企業去探索。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