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武漢市漢南區漢南農場與銀蓮湖農場相連,有2萬余畝的河蟹養殖水面,這里出產的“喜鵲湖”河蟹由于實行了規模化生態養殖,河蟹蟹肥、膏黃,口味鮮美,在市場上價高、銷量大,漁民每畝純收入達四、五千元。22日,漢南區水產局高級工程師陳錦文在現場向記者介紹了河蟹生態養殖的技術應用情況——
一、為河蟹打造好“綠色家園”。
河蟹棲息與蛻殼都需要在安靜無敵害的環境中,因此徹底清塘是養殖螃蟹的重要環節。蟹塘修整就是要平塘底,挖去過多淤泥,修好堤岸和進排水口。一旦發現漏洞或裂縫要填補好,修補防逃設施等。
清塘完畢后,河蟹“綠色家園”的打造很關鍵。“蟹大小,看水草”,要養好一塘蟹,主要是種好一塘草。池塘種植水草是為模仿螃蟹自然生長所需的生態環境,為螃蟹提供棲息躲藏、蛻殼場所和所需的植物性餌料。必須將挺水植物(如蒿草、昌蒲、芡實等)、沉水植物(如節節草、麥黃草、吃不敗、烏龜騷、黃絲草、洋絲草、扁擔草)、漂浮植物(如三葉草、紅萍、革命草)等合理栽培和分配。可在沿池邊淺水區栽培蒿草、昌蒲、芡實等,提供螃蟹躲藏、蛻殼、避暑及攝食人工鉺料、螺螄的場所。在池塘中間深水部位種植沉水植物,提供螃蟹不同季節所需的各種植物性鉺料,增加螃蟹的生長時間。一般來說,吃不敗可以全年任何時間種植,但養殖戶一般在河蟹起捕至放苗前一段時間種植,這樣種草較省工省力。節節草一般在每年的3——4月種植,較容易成活。
二、科學投餌,精心飼養。
螺螄不僅是河蟹喜食的天然餌料,而且是改良蟹池底層環境的“清潔工”。春季按每畝500公斤投放螺螄后讓其自行繁殖,為河蟹提供優質的天然餌料,既可減少人工投餌量,又可減少殘餌、淤泥對河蟹池底的污染,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有條件的地方也可適當投放一些青蝦,既是河蟹的天然鉺料,又可收獲一批青蝦。
飼養河蟹的餌料既有水草、螺螄、小雜魚等天然餌料,又有河蟹人工配合飼料,由于河蟹在多樣食物條件下具有攝食量高的特點,在飼養過程中盡量避免河蟹處于單一食物源的條件下生活,投喂量中動物性餌料占60%,植物性餌料占40%。根據季節的特點,投餌的基本原則是“兩頭精,中間青”,即春秋季節以動物性餌料如小雜魚、打碎的螺蚌肉以及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植物性餌料。夏季以植物性餌料如水草、小麥、玉米、豆粕為主,輔以動物性餌料。
河蟹有晝伏夜出的特點,因此投餌時間應以晚間為主,每天分兩次投食,第一次在黎明投喂30%,第二次在傍晚時投喂70%。餌料生食要煮熟,螺螄類要打碎后投喂,冰鮮魚要解凍后切塊投喂,小麥、玉米等要煮熟后投喂,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做成食物團后再投喂。
三、水質保持清瘦,綜合改良是基礎。
河蟹喜清瘦水質,一旦水體內有害物質超標,會誘發河蟹發生各種疾病。保持良好的水質,清除底泥、合理種植水草是關鍵。另外,漁民還可采取綜合改良的辦法,如合理混養魚類,每畝搭配放養花、白鰱冬片魚種100——150尾或夏花1000尾左右,合理控制藻類和浮游動物的生成,同時每畝搭配放養3公分以上鱖魚種15——20尾也是池養河蟹增效的最佳途徑。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