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農產品加工網 消息:養殖數量激增,娃娃魚是否該吃
近些年,隨著養殖數量猛增,產業界、環保界、輿論界圍繞娃娃魚“是吃還是放”這一問題,存在頗多爭議。
據了解,在張家界舉行的娃娃魚放歸活動儀式上,被放歸大自然的娃娃魚屬“子一代”(即野生娃娃魚人工繁殖的第一代),具有很強的野外生存能力。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我國已培育出了娃娃魚“子二代”,這意味著我國已完全掌握娃娃魚在人工環境下繁殖的技術。
記者翻閱相關文件,發現作為野生保護動物,娃娃魚是被禁止獵殺、出售、收購、運輸和攜帶的。但有人愛吃、有人想吃,“神鯢”上餐桌形成的巨大商機,刺激了娃娃魚馴化繁殖方面的科技進步。“野生娃娃魚8年甚至10多年才能長成,但人工養殖的娃娃魚,三四年就成熟。養殖場里的娃娃魚太多了,不可能不開放一部分商業利用。”一位漁政部門干部說。
對于娃娃魚目前的狀況,很多人在思考。娃娃魚產業化陣營的觀點認為,娃娃魚大規模養殖,能使物種不滅絕,同時大規模繁殖將降低市場價格,非法偷獵行為會減少。反對者擔心,萬一馴養促進了販賣,將助長濫捕、偷運野生娃娃魚之風,野生娃娃魚保護將變得更加困難,因此應推動“禁食”。
南方漁網編輯:吳佩佩
有專家提出,在保護與人工繁育、商業利用并軌的情況下,當務之急需圍繞娃娃魚、中華鱘、胭脂魚等建立水生野生動物產品標識制度。使相關領域的經營利用真正納入規范化管理。嚴格審批、加大執法力度、加強產品市場監管,防止偷獵黑手伸向野生動物資源,才能切實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