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捕撈剛剛結束,宿松各大養殖企業又紛紛預備下年度蟹苗。與往年不同的是,盡管有補貼政策,全縣蟹苗訂購量卻由往年的7000萬只降到6000萬只。
投放量猛降耐人尋味——
魚蟹投放量越來越大,平均收益率卻越來越低。在傳統養殖模式下,生產與生態相互影響,宿松縣漁業開始陷入一個多年無法突破的怪圈。為突破惡性循環,該縣一面在近百萬畝水面的大湖上推廣生態養殖新模式;一面開發小水面,減少魚蟹投放量,以減輕湖泊生態壓力。
大投放低產量
宿松縣可養水面面積居全國第二、我省第一,有水產大縣之稱。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使水產成為當地一張名片:在全省率先實施大湖漁業開發,率先進行水面使用權的改革。然而,該縣水產多年來卻大而不強,2006年全縣漁業產值僅6.8億元。而相距不到300公里的湖北省仙桃市在10年不到的時間里,卻成為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基地,其中縣級仙桃市的漁業產值高達26億元。
瓶頸在哪里?通過調研,他們發現本縣的養殖方式不科學。在宿松,人們的傳統觀念認為“水產就是水面、水面就是湖面”,因此大家將目標瞄準大湖,圍繞大湖做文章。然而,這種發展模式帶來了生態鏈條的緊繃甚至斷裂。大湖水面不適宜大量人工投料,需要培育天然湖底水草作為魚蟹食料。一些經營戶一開始就實行掠奪式開發,不愿在水草培育上投入,很快就嘗到了竭澤而漁的苦果:產量越來越低,魚蟹投放量被迫增加;生態遭到破壞,產量和質量逐步低。1993年,龍感湖還是水草豐茂的地方,魚蟹品質優異,產量也很高。然而,隨著魚蟹投放量的不斷增加,水草逐年減少;魚蟹規格越來越小,畝產越來越低。2005年,經營者被迫放棄了這塊水面。
近幾年,當地500克以上母蟹的售價還不及陽澄湖大閘蟹的一半。同時,在缺乏加工能力的情況下,大水面養殖形成的集中捕撈、集中上市的方式,使水產品價格一直走低,漁民們辛苦養殖的魚蟹總是賣不出好價,雖然增產卻不增收。
劃“雙槳”出怪圈
如何打破漁業生產與生態間的惡性循環的怪圈?宿松縣在摸索之后采取了兩道加法:一道是加大投入政策和資金,恢復大湖生態;一道是擴大小水面養殖規模,緩解大湖壓力。為此,全縣共投入1300多萬元在大湖里種草移螺,引導農民合理投放魚蟹苗。
幾年來,他們共修復大湖水面25.1萬畝。其中泊湖曾經被專家稱為水下荒漠,通過兩年治理,再現了水下森林的壯觀景象:沉水植物覆蓋率由20%提高到了90%,水草的平均生物量和螺類生物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與此相對應,泊湖的經營者成為今年全縣養殖企業中效益最好的。原來被人們放棄的龍感湖經過接手經營者采取合理投放、保護水下生物鏈等修復措施,今年生態和生產效益明顯提高。經實地考察,宿松推行的湖泊“生物資源快速修復與漁業利用技術研究”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專家建議大力推廣。
面對眾多經營者,水面再大也是僧多粥少。為緩解大水面的生態壓力,該縣利用小水面做起了另一道加法題。政府通過技術和資金扶持,引導農民從事河蟹、小龍蝦、白魚和黃鱔的特色養殖。2007年起,他們對開發灘涂池塘開展特種水產品精養、蝦稻連作連片養殖、網箱養殖的農戶進行補助。在政府的引導下,該縣以特色養殖為主的小水面開始逐步發展。今年,僅佐壩鄉魚雁村一個村就建立稻蝦連作基地1200畝,農民汪捍東個人還投資建設了100畝的小龍蝦育苗基地。高嶺鄉一位大學畢業生專程回鄉創辦特種養殖公司,目前養殖面積已達450畝。
大湖面、小水面雙槳聯動,宿松水面經營再現新天地。今年,在大湖水位長期偏低、投放量與往年持平的情況下,全縣河蟹產量和銷售收入卻分別比去年增長了兩成和三成。
多養草保高產
隨著下一年度魚蟹苗投放季節的到來,該縣在生態養殖上繼續加大資金和政策扶持。從2008年起,縣財政將連續3年對水草資源覆蓋率達50%以上的水面,每年每畝一次性補助2元。他們還建立并啟動了漁業企業綜合評價制度,政府將對各企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修復、社會公信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前三名企業,政府予以表彰;連續兩年在后三位的,政府將取消其國有水面使用權。目前,2007年度的企業綜合評價正在啟動中。
政府在漁業生產中連續做“加法”,帶動了漁業經營者開始做“減法”。一位經營者說,適當減少投放量,既能保護生態,又能提高產品質量;搞好了,政府還能給補貼,這樣的好事值得干。
據統計,全縣明年的蟹苗訂購量比今年少1000萬只。自從整體水面開發以來,除了特殊年份,蟹苗投放量從未出現如此大幅度減少。水產部門負責人說,政府做“加法”、農民做“減法”,這樣的良性循環一定會實現漁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共贏。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