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春。山谷里積攢了一冬的雪開始消融成滴滴晶瑩的水滴,繼而形成清澈的小溪流進湟水河。從青海省東部的大峽到老鴉峽,湟水河南北水面寬45到100米,自西向東綿延75公里,橫貫樂都縣全境。
就在這年春天,青海省水產局領導帶領水產專業人員到樂都縣堪測和了解湟水河的水文、水情及魚類的生長區域、種類分布情況。面對湟水兩岸大面積荒蕪鹽堿地,專家提出“修建魚池,發展水產,變廢為寶”的思路。
1986年,夏。樂都縣爭取到了農業綜合開發商品魚基地建設項目,第一個商品魚基地就這樣以它新的姿態在樂都縣雨潤鎮下杏園村正式啟動。項目占地200畝,建設水面150畝,投資30萬元,當年建成后投放鯉魚、鯽魚、鰱魚、鳙魚、草魚大規格魚種10噸。
1987年是樂都縣水產業豐收的一年,在這一年,下杏園池塘產量達60噸,收入達75萬元,農民們的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笑容,他們的開心不僅僅是由于生活逐步在富裕,更主要的是往日那叫人發愁的鹽堿地成了變錢的金窩窩。
下杏園池塘養殖的成功帶動了全縣水產業的發展,1988年下杏園又建成魚池90畝;上杏園建成130畝;洪水鎮高家灣村建成30畝。1990年高廟鎮下溝村和白崖子村爭取到了樂都縣城東池塘養魚開發項目,建成魚池面積150畝。1992年在洪水鎮姜灣村建成魚池50畝。1996年在高廟鎮老鴉村、郎家村建成魚池200畝。池塘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收入的不斷增加使樂都縣的水產業在1998年達到了高峰。全縣養魚專業戶39戶,面積突破1000畝,產量上百噸,樂都縣成了全海東最大的商品魚基地。
2000年,秋。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然而河湟谷地那表面上看似波光閃爍,蘊藏著豐富收成的魚塘卻陷入了低谷,全縣600畝魚池的商品魚積壓在塘里,無法出售。如何使樂都縣的水產業重現昔日輝煌?種種困惑和難題成了縣上主管部門及養魚農民心里一個沉重的負擔。
2005年,冬。出路是有的,那就是開辟新的養殖途徑,引進新的養殖品種,改變已有的養殖方式。隨著俄羅斯高白鮭等魚種在青海的試養成功,縣畜牧局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省水產環境監測站的大力支持下,因勢利導,2005年11月,引進冷水魚高白鮭魚苗3萬尾、春片鯧魚800尾,投放到姜灣魚池。冷水魚的第一次引進和養殖改變了樂都縣水產品的養殖結構和水體生態結構。為了不斷擴展養殖品種,豐富水產市場,2006年4月樂都縣水產站從省上爭取到了河蟹養殖試驗項目,從江蘇引進河蟹蟹苗110公斤,共11990只,投放到了雨潤鎮下杏園漁場,在15畝水池中,上萬只健壯的河蟹“橫行霸道”、長勢喜人。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