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前對池塘暴曬20天左右,而后用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潑灑,殺菌消毒”、“每畝放養白魚1000―1200尾為最佳,放養時間須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上旬晴天上午”、“池塘水位一般控制在0.8-1米以下,要經常使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保持池水透明度”……記者日前實地探訪馬山白魚養殖標準化示范區,聽養殖戶講述最新的“養魚經”。
從馬山鎮區驅車數公里,便來到位于馬山鎮西的白魚養殖標準化示范區,放眼望去,兩山之間養魚池塘一個接著一個,隨行的馬山水產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僅這里的養殖水面有千余畝,每年產量千余噸,不僅供應錫城市民“菜籃子”,更多的銷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周邊城市。6年前,馬山水產公司采用“公司+基地+養殖戶”的模式,一舉攻克人工養殖難題;2005年,在濱湖區質監局的幫助下,他們又引入標準化養殖理念,三年來,標準化養魚引發“倍增效應”,目前的效益是傳統養殖模式的2―3倍。標準化養魚體現在諸多細小環節,養殖基地專門編寫近萬字的養殖生產技術規程,放養前準備工作、放養時間選擇、飼料供應、水質調控、防病治蟲等環節的標準全部細化;習慣了傳統的養魚方式,養殖戶接受全程標準化養魚模式并非易事,該基地為此專門邀請中國水產科學院專家為養殖戶授課,同時聘請相關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除了養殖戶效益倍增外,消費者現在可以品嘗到肉質更為鮮美的白魚”,馬山水產公司有關負責人解釋說,養魚關鍵是養水,標準化養殖改變以往用藥物改良水質的做法,改用生物制劑調節水質,養殖出的白魚屬于無公害產品,口感更佳,現在馬山白魚全部是“免檢”進入商場、超市銷售,售價也因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而大幅降低,從6年多前的每500克20元多下降到現在的9元左右。
小小白魚養殖帶動馬山農民迅速致富,該鎮養殖戶年收入最多可達五、六十萬元。馬山養殖戶曹玉林養了一輩子魚,“沒想到養魚還有這么多學問”,他現在是示范區內的“畝產狀元”,畝產2000斤以上,25畝養殖水面每畝每年收入超萬元。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