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德清縣鐘管鎮上塘村村民施金寶已經換好了水衣、水褲,早早地到自家魚塘開始忙碌起來。魚塘邊,數輛運輸車正等待
著,等著活蹦亂跳的鱖魚裝車運往杭州的農貿市場。“我承包了50多畝水塘,還與村里簽下了為期10年的合同。”提到土地承包經營這件事,施金寶便樂得合不攏嘴。
一次“土改”走活一盤棋
從上塘村村部的二樓陽臺眺望出去,記者看到北面是數百畝的現代桑園,連片嫩綠色的桑樹葉盡收眼底,南面標準的水塘錯落有致地分布著,在微風的撫動下波光粼粼。據了解,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農村,今年要創建省級全面小康示范村。
在與村黨支部書記談林華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幾年前這里的景象并非如此,水田旱地被割得像碎補丁,許多老桑園雜亂無章,因為缺少管理,一部分農田還荒廢了。
“當地一帶的工商業比較發達,老百姓到企業打工的現象在我們村極其普遍,加上近年來村里的個體戶越來越多,單純以種田為生的村民幾乎沒有了。”談林華向我們介紹。
村里大量勞動力向二、三產業的轉移,使村里2400多畝水田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為缺少勞力而得不到充分耕作,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土地利用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另一方面,村里和附近的種養大戶又因為缺少土地限制了進一步發展。
施金寶本是南潯區菱湖人,因為菱湖當地的魚塘成本普遍偏高,所以幾年前就來到德清縣承包魚塘。“盡管租金不高,可是許多村提供的合同只能簽一年,所以經常要‘搬家’。”施金寶回憶說。
土地就是財富,為了念活這本“土地經”,2001年村黨支部、村委會經過反復商量,在鎮里的支持下決定把土地重新“分配”:除去給每人留下口糧田外,1800畝水田被村里收回用于流轉,按照統一招租、統一收費、統一分配的形式向大戶手里集中。
1800畝水田出租的信息一公布,立即起到了聚寶盆效應。不僅施金寶等一批常年在德清承包的養殖戶被吸引了過來,通過鎮政府的牽線搭橋,溫州等浙南地區的種養大戶也聞風而來。 “我一共承包了520多畝水田養殖鰻魚,當時村里交付土地前還特意幫我修整了一次。”村里的溫州籍養殖大戶陳功林開心地說。
如今村里1800畝水田已全部流轉做了魚塘,分別由19個養殖大戶承包,去年該村的水產產值達到1789萬元。
考慮用土地換社保
土地流轉后,如何讓失地農民生活更有保障?從去年開始,村兩委會一直在討論這一問題。談林華向我們算了一筆賬,在上塘村,每畝土地的租金在400至600元之間,按照一戶5口人來算,每戶每年有兩三千元的租金收入。
“年輕人一般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去了,留在家里的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從勞力角度上說,他們就是弱勢群體,幾乎沒有收入來源。”談林華說。
去年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大家同意用村里集體經濟的一部分收入,給予60歲以上老人每年50元的生活補助。“盡管金額不多,但是讓失地農民,尤其是60歲以上農民有更多的生活保障是我們村委班子今后需要重點研究的。”
目前,談林華已經把村里的一些設想向上級有關部門作了反映,希望能夠幫助60歲以上的失地農民買上社會保險,解決他們生活的后顧之憂。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