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平沙立新社區見到葉昌輝的時候,他正在下蝦苗。“再過10天,魚苗也要下了。”他熟練地擦了擦手,觀察水質。在立新社區,他以擅長魚蝦混養技術而出名。跟著他養魚的約有七八戶之多。他的16畝魚塘一年可獲得8萬元左右的利潤。作為萬畝羅非魚基地的平沙,是珠海最早嘗試魚蝦混養技術的地方,經多年探索,一批以種甘蔗為生的農民們實現了轉型,成了創業者。葉昌輝只是其中之一。
魚蝦混養模式穩定性高
據《珠海特區報》報道,平沙5年前最早從事魚蝦混養的養殖戶們最初只是為了圖方便,將魚與蝦混合飼養,時間長了,發現其中竟有莫大的好處:魚的糞便可以作為蝦的飼料,蝦容易得病,一旦發生病害,魚會將其中得病的蝦吃掉,阻止疾病蔓延。于是這種養殖方法在當地迅速傳開,養殖戶們紛紛開始研習。“單獨養魚,由于飼料成本高利潤空間有限,而且羅非魚的銷售價格也時有波動,蝦的利潤高,但一旦發生病害,極易“全軍覆沒”,風險太大。魚蝦混養的好處在于用利潤偏少的魚來保障蝦的高利潤。”葉昌輝說。
美平社區的楊大酬也是魚蝦混養的獲利者。因為羅非魚的養殖,他剛剛獲得了平沙2007年度農業生產先進個人的稱號。他的養殖面積由22畝猛增到48畝,僅養殖年收入就有近10萬元。經4年摸索,這位普通農民竟然能熟練使用PH、硝酸鹽等各種試紙,對各種化學術語如數家珍。“魚蝦混養的成功關鍵在于對水質的監測。”楊大酬說,這是養殖戶們的共識。葉昌輝之所以成為立新社區養羅非魚的帶頭人,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能用眼睛看出水質是否“嫩滑”,是否適合魚蝦生長。
平沙混養技術走向成熟
就在珠海市各地開始大力推廣魚蝦混養的同時,作為最早嘗試的平沙已在該項技術上走向成熟。農民們在解決了魚蝦混養的水質環境的配置后,開始向更高的方向發展。恒豐新村有一幢造價15萬元的二層住宅,住宅的主人是平塘四隊女職工劉瓊秀一家,早年曾靠種蔗致富,如今也加入到養殖的行列。
“現在我們在探索在不用藥物的情況下,提高魚蝦的成活率。”她對記者說。多年以來,在我國,播灑藥物是提高魚蝦成活率的重要手段,也導致了許多品種被查出藥物成分超標的事件。平沙自從推廣無公害產品后,大部分藥物均取消了。魚蝦的成活率也略有下降。為了提高成活率,她開始嘗試培養無害細菌代替藥物。“這個方法還在探索中,但希望能給養殖錦上添花。”她笑著說。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