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漁網訊 河蟹是近幾年來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熱點之一。2000年我國河蟹產量為23.2萬噸,2001年為28.6萬噸,2002年為34萬噸,2003年為40萬噸。2003年比2000年,產量增長72.4%,平均年遞增率24.1%。三年時間產量接近翻番。此發展速度,在水產品種中是少有的。
當前我國河蟹市場呈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首先,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河蟹市場。在水產品的初級原始產品中,還很少有產品能形成比較完整的、以原產地保護為手段的品牌競爭市場。而河蟹卻是個例外,在水產品無品牌的市場中,河蟹生產企業很早就開始注重品牌的創立,為水產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表率。
其次,河蟹養殖已形成規模化,水面上規模,環保上規模,企業上規模,產量上規模。江蘇省河蟹養殖面積610萬畝,成為養蟹第一大省,僅大縱湖一個鎮,養蟹面積就達4.6萬畝。遼寧省河蟹養殖面積146萬畝,僅盤山縣的盤錦名蟹,養殖面積達47萬畝。
但是,發展河蟹養殖也存在一些劣勢。比如該產品僅僅是亞洲人的食品,它的市場主要限內銷,在國際市場中不如蝦更有優勢。隨著河蟹養殖的快速發展,河蟹產品面臨著進一步開發市場的問題。
此外,河蟹主要是天然放養,而不是圈養。它不像蝦那樣,可以輪捕輪放,輪種輪養。俗話:“菊花黃,蟹肉壯。蟹之冬,影無蹤”。河蟹集中在每年10-11月出塘,由于集中上市,價格難保證。河蟹不能像蝦那樣冷凍后出口,或冷凍儲存后反季節銷售,它必須活著賣出去。生產與銷售季節性過強,是河蟹的最大劣勢。
但河蟹市場還是有利可圖的。一般養殖河蟹的利潤在20%左右,好的高達50%。品牌蟹的利潤應該在100%以上。
當前,河蟹養殖的經驗、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相比較而言,產品定位和品牌建設更加重要。
首先,產品的市場定位要準。河蟹準備賣到哪,是外銷還是內銷?是遠距離銷售,還是就近或地銷?是直銷還是塘邊交貨?是規模化經營,還是批量性銷售?如果是遠距離銷售,或者主要是外銷,那么就應該在全國范圍選擇養殖基地,選擇遠離污染的區域與水面,比如新疆、內蒙古、貴州、廣西等西部欠發達地區。
如果想就近銷售,那么,就應該選擇大城市、大企業、知名旅游景點等消費集中的地區附近,與目標市場運輸距離在200公里以內的水面,應該以收購、暫養、經銷為主,生產、養殖為輔;應該以酒店、餐飲等直接性消費客戶為主攻方向,甩開中介或批發市場,形成自己的銷售網絡。
其次,是樹立品牌。現有河蟹品牌的發展,多是由地域品牌挑頭,眾多企業的產品共同組成的。這樣的品牌,很有可能被少數不規范的企業給毀掉。所以,必須組建單一的地域性集團企業,進行品牌整合。近期,江蘇高淳縣赴香港召開項目招商會,就有關河蟹產品的開發,列出16個項目清單,開價2億美元。此舉就包含集團性運作在內的整體品牌運作。只有大手筆,才有大市場的形成。大市場,才能帶來規模化、產業化的發展。通過種苗市場的整合,養殖規范、生產工藝的整合,水面資源的整合,產品通道的整合,形成一個以河蟹產品挑頭的相關產業群體。如果一個產品的下游市場,只有四到五個品牌在運作,那么整個市場就趨向成熟。任何一個企業也不敢拿身家數十億的資產去賭博。小蟹、雜蟹、污染蟹自然就沒有了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