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漁業報:江蘇省靖江市位于長江中下游,長江靖江段主岸線長52.6公里,堤防總長106.8公里。沿江的江灘、江心洲、低洼圩田共計面積2800平方公里,可用于水產開發的灘涂、洼地面積2200平方公里。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沿江漁業資源區域優勢,不斷開拓養殖領域,創新養殖模式。先后進行了潮間帶圍欄養殖、半流水生態養殖、休閑漁業等一系列科技創新和長江名品開發,沿江漁業特色產業帶已基本形成。2006年底沿江特色漁業養殖面積1270公頃,沿江漁業總產值1.5億元,占全市漁業產值的76.5%。并有一項科技成果為國內首創、四項科技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靖江市在依靠科技,推進沿江特色漁業產業帶建設的主要做法是:
以科技創新為先導,開發長江潮間帶圍欄養殖
隨著沿江高標準堤防的建成,如何使荒蕪的灘地變廢為寶,如何科學地利用潮間帶一天兩潮的水文條件,發揮長江水產種質資源,化資源優勢為生產優勢,成為靖江市水產科技工作者關注和思考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末,該市提出了以“適挖塘、低筑壩、高攔網”江灘圍欄養殖長江名品為重點,發展特色漁業的思路,組建了課題攻關小組,重點攻克長江開放性水域圍欄設計與建造、名品養殖技術,經四年的實踐,共開發潮間帶養殖232公頃,獲利375.4萬元。通過對技術措施的不斷改進,成功地研究出長江潮間帶特殊水文條件下的低壩高網圍欄養殖、江灘網箱養殖設施的設計與建造新技術,解決了低潮位和枯水期時保持養殖區有適當水深及抗擊強臺風和洪水的問題;形成了有靖江特色的潮間帶圍欄養殖長江特種水產品種的養成技術體系,為優質水產品的生產提供了技術基礎。其關鍵技術概括為“攔、挖、種、養、管、保”6個方面,養殖效益高,也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的發展方向。該項成果開創了長江潮間帶水產生態養殖先河,為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的可利用資源和生產場所,也為沿江灘涂找到了開發利用的新途徑。
該成果已在江蘇省沿江各市得到了廣泛應用,逐步構建了長江沿線水產特色生產區域,按轉化前的效益進行低標準測算,使沿江年新增收億元以上,且對江蘇省水產養殖品種結構調整、區域經濟發展、水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增”目標。
以科技進步為核心,大力發展長江優質水產品養殖
靖江市地處長江河口段,江面寬闊,江水東流,水質優良,擁有豐富的長江灘地資源和重要經濟魚類種質資源。因此,長江水產名貴品種養殖是該市水產業的發展重點。市水產科技人員分析了長江靖江段江灘資源特點和主養的長江名貴品種的生物學特性,運用生態學原理,以生產無公害水產品為目標,將池塘、圍欄、網箱養殖技術集成組裝,并移植應用于無公害水產品生產過程中,重點探索半流水養殖技術、灘涂網箱養殖等技術,加速推進了優質水產品養殖的發展。
1.利用長江潮汐資源,開發半流水養殖新模式。長江水流通暢,一天兩潮,水體交換量大,水質狀況良好。技術人員在圍欄養殖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養殖模式,開展了半流水養殖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了堤內低洼地半流水生態高效養殖試驗與相關技術探討,試驗地點選擇在長江靖江新橋段一道堤與二道堤之間。低洼地總面積16.5公頃,可利用面積14公頃,從通過物種間的相互協同和抑制作用,以達到提高養殖種類的品質和養殖效益的角度考慮,養殖結構確定為:主養長江中華絨螯蟹,混養長江青蝦、鱖魚、銀鯽等。設計布局分三大區域:初級處理區、養殖區、滯留區,通過適當改造,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小生態系統。選擇體格健壯的正宗長江中華絨螯蟹扣蟹,規格為每千克100只~200只,共放養8萬只左右,均在春節前放養結束,混養品種3月底前放養。年收獲水產品2.1萬千克以上,其中:河蟹1.1萬千克,回捕率68.6%以上,規格大于150克的河蟹約占二分之一。實現產值110萬元以上,獲純利70余萬元,畝凈收入3500元左右。
這種養殖模式,利用潮汐漲落自然落差,導引長江水進入池塘,人為控制水量、水質,滿足了健康養殖蟹、蝦、魚的水體條件,創造了有利于蟹、蝦、魚生存的良性循環,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程度和商品質量,而且增加了水體的養殖效益。為在沿江推廣半流水生態養殖,提高水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健康養殖提供了科學依據。
2.集成養殖技術,創新養殖形式。在長江開放水體江灘圍欄養殖區域內設置網箱進行河豚養殖試驗。每口網箱體積30立方米~80立方米的,箱體用聚乙烯網片,網目視放養時魚規格而定。設置形式采用上下浮動式。河豚魚種放養規格每尾重100克~200克,放養時間4月~5月,每平方米放種2尾~5尾。飼養期間:根據河豚的生理生長特點,自制配合飼料與新鮮蟛蜞、雜魚等加工混合后投喂,其效果顯著,當年個體可達到400克~600克的商品魚規格,可增重3.8倍~6.2倍,成活率80%以上。其品味獨特,銷價是池塘養殖產品的6倍以上。網箱養殖河豚的成功,進一步促進了長江特色品種的養殖發展。
近年來靖江市又通過實施“沿江優質水產品養殖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戰略,大力發展長江鱖魚、長吻魚危、江黃顙魚、河豚、江蟹、江蝦等長江名特水產品養殖,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06年合計開發長江優質水產品養殖面積1278公頃(其中網箱養殖15805平方米),生產優質產品1708噸,新增純收益4401.30萬元。同時,通過多項專題試驗,總結經驗和改進技術,研究解決了沿江優質水產品養殖中存在的江灘圍欄和網箱設置不盡合理、養殖模式不夠科學、種苗生產不配套、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等影響沿江優質水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在此基礎上,制訂了“長江潮間帶圍欄養殖”、“堤內池塘半流水養殖”等系列技術操作規程,對培育壯大沿江特色漁業經濟,推動沿江漁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十分突出的指導作用。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推動長江名品產業化發展
近年來,市政府投資新建了靖江市濱江水產良種場,魚苗年生產能力4.5億尾。除長江水系常規魚類魚苗能滿足供應外,近年又開發了3個長江名貴品種,如“長江鱖魚規模化人工繁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開發”項目研究,設計新建了科學先進的人工繁殖設施和水處理設施,建立了長江鱖魚良種繁育基地。該場針對目前優質鱖魚苗種供應嚴重匱乏,鱖魚養殖病害日趨嚴重的兩大主要制約因素,選擇具有生長快、抗病能力強、口味獨特等優點的長江鱖魚作為繁殖親體(人工繁殖后即行淘汰),加強了規模繁育與推廣研究。堅持每年年底從江邊套網、圍欄養殖區內挑選收集性腺發育好、體質健壯、尾重在1.5千克以上的長江野生鱖魚100多組作為親體,在春季強化培育的基礎上進行催產,年繁育大規格苗種150萬尾左右。該項目對長江鱖魚人工繁殖過程中親魚的選育,生產用水處理,孵化設施改進,水霉控制,鱖種二級培育以及商品養成等方面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技術創新,其中有四項成果為國內領先。
長江鱖魚規模化繁育與產業化關鍵技術的開發充分發揮了長江野生鱖魚資源優勢和其子代優勢,使之成為沿江和里下河地區的優質主導水產養殖品種之一。它不僅克服了外地鱖魚苗種攜帶病毒所造成的危害,而且提升了鱖魚養殖產業化層次。通過示范,推廣長江鱖魚養殖面積3564公頃,新增產值18064.4萬元,新增效益9028.58萬元。在水產養殖結構調整和培植放大“長江鱖魚經濟”,推進現代漁業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科技服務為根本,強化休閑漁業升級
近幾年來,隨著沿江開發的深入,靖江市水產業注重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現有漁業資源,調整養殖生產結構,引導和推進休閑漁業的發展步伐。為使新興漁業注入新的活力,市水產科技人員結合全市水域功能規劃合理布點的同時,還采取了其他有力措施:一是注重拓展內涵的功能建設,強化休閑漁業升級。從2004年開始指導休閑基地改變單一垂釣的理念,拓寬經營范圍,給休閑漁業增加新內容。縱觀全市的休閑漁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垂釣型、特色餐飲型、休閑觀光型、養殖觀賞型、趣味教育型等8種形式。如市濱江水產良種場把現代休閑漁業、觀光、開發長江名品及漁業文化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相互結合和轉移,提高漁業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擴展了漁業功能,豐富了漁業的內涵,促進了自然界景觀與漁文化的有機結合,現代服務業與現代漁業的有機結合。二是注重品牌建設和創新特色,增強休閑漁業對市場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為能滿足消費者多層次、多方式的消費需求,避免惡性競爭,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市水產技術指導站進行了中華鱉、長吻魚危、黃顙魚、翹嘴鲌等一區一品養殖+垂釣模式的研究,目的是要打造品牌,扎實推進,挖掘休閑漁業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據調查統計,現有休閑漁業項目17個,經營規模123公頃,總投資逾1834.5萬元。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