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花腰傣族居住在“壩子”(云南人對平原的稱呼),稻田養魚,世代相傳。田里常蓄水,是鱔魚生長的“樂土”。它們在田埂腳打洞做窩,使田漏水,危及秧稻。傣族婦女在黃昏時分支起竹簍“下黃鱔”,誘其入簍捕捉,提回家烹制,配吃新米飯,樂趣無窮。
有1200余年歷史的浙江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的“稻田養魚”模式,2005年6月11日入選首批世界4個農業遺產保護項目之一。世界農業遺產屬于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遺產,是對全球受到威脅的重要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首批入選的還有突尼斯南部的傳統綠洲、法屬圭亞那的遷移性耕作和東非放牧。
其實,稻田養魚蘊含的道理很簡單。農田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水稻田又是各種農田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一畝水稻田可能棲息了幾十甚至幾百種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稻田養魚正是利用了生態系統——物治——物的道理,摒棄了更多的外部投入,從生態平衡找尋稻米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參與申報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工作的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瑞法介紹,在農業社會中,稻田養魚對農戶來說是一種特別合適的生產方式。在山區,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采用稻田養魚使農戶既能獲得維持生命的碳水化合物,又能獲得一定的蛋白質營養,一舉兩得。在田里,水稻可為魚類提供蔭涼和有機物質,而魚類又可為水稻提供氧氣、天然肥料、吞食害蟲和雜草,有益于養分循環,達到糧食增產目的。
目前,全國有20多個省市還保留著稻田養魚的耕作技術。但隨著全國農業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和社會的現代化,近年來稻田養魚的面積呈縮小的趨勢——2001年蘇北地區還有20萬畝實行稻田養魚,但如今卻連1萬畝都不到了。如果不加以特殊的保護,以中國目前的科技和經濟發展速度,用不了多久,稻田養魚就會變成“歷史”。
類似稻田養魚這類種養結合的稻作模式正在中國重新得到它們應有的重視。近年備受農業部門推廣的鴨稻共作是把鴨子全天候地圈養在稻田里。以往很難對付的雜草、害蟲變成了鴨子的飼料,而鴨糞又是上好的有機肥。鴨群日夜不停地啄食和攪動,為水稻生長起到除草、捕蟲、施肥和中耕等作用。
令人深思的是,在我國同樣歷史悠久的鴨稻共作,同樣也曾被認為是落后的傳統被人們所摒棄。近十年,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專家們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鴨稻共作才又受到重視。
編輯:劉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