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樊海平研究員——講授了我國《鰻魚養殖技術指南》的關鍵技術環節,分析了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與我國有關法規的差異后,介紹了他開展的部分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的成果(如恩諾沙星的殘留期長達12個月以上,絕對不能使用;鰻魚氟苯尼考休藥期應該從7天延長至14天)。他指出,當前鰻魚養殖應該注意的要點是:①環境衛生條件是鰻魚安全基礎,有些養殖場雖然沒有使用違禁藥物,仍然被檢出藥物殘留可能與環境因素有關。②研究表明,孔雀石綠的背景污染會導致鰻魚的魚體污染,已經被污染的池塘一定要將池底的泥沙清除至硬底,并添加新土后才能使用。③采取適當的技術措施可以加速藥物的降解,但是需要較長的時間。④紅蟲要經過3天漂洗、5次以上爬活、5-10%鹽水加高聚碘、二氧化氯消毒30min后才能使用。⑤開口與投餌要循序漸進,不要短時間內快速提高投餌量,采用散投飼料比定點投餌效果好。⑥池塘換水、增氧后一定要檢測PH值。⑦關于小瓜蟲的防治——用硫酸銅1ppm加檸檬酸2ppm等。⑧關于真菌——防止損傷后的繼發感染,可使用高聚碘預防,或用銅制劑處理后加中草藥鞏固。⑨福建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最近篩選出的鰻魚腸道菌株可以提高鰻魚飼料效率3.8-8%,減少腸炎發病率80%,這項新技術正在推廣。⑩福建省的鰻魚免疫制劑的研究正在進行,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珠江水產研究所林文輝副研究員重點講了三個問題:
1、食品安全的營養戰略。我國目前的鰻魚飼料配方以最大生長為第一目標,主要使用高蛋白低能量飼料,鰻魚對飼料中蛋白質消化率實際上只有28%,造成了氮過剩,導致養殖水域污染、病害流行。此外,鰻魚生長速度過快也導致鰻魚免疫力下降甚至病害。而先進國家以最低污染為飼料配方設計的第一目標,強制使用高能量、低蛋白、低污染的飼料來保護養殖環境,這就是我國的差距。推廣使用改性植物蛋白,提高飼料中脂肪的含量及乳化效果,實行合理的階段性停食,不僅可以減少污染和病害,還可以降低養殖成本。
2、連作障礙與可持續發展。“新魚塘旺三年”是人所共知的,這就是連作障礙。長期以來我們只關注水質管理,忽視了池塘底泥的管理,致使魚塘老化導致水質污染和病害。“養魚先養水,養水先養泥”,池塘修復的關鍵是對土壤變量進行量化,科學而合理修復,包括:①干塘、曬塘;②對土壤加微生物修復;③種植植物修復,特別是有重金屬污染的池塘可以種植特定的植物降低重金屬含量;④用1300℃的高溫堆池塘進行熱處理。
3、水質的科學調控。①溶解氧—-晴朗的天氣下開增氧機效果增加一倍;②PH值—-水中加石灰(即加鈣)不僅可以提高堿度,還可以防止水質老化;③氧化還原電位—-臭氧的消毒的效果是漂白粉的300倍,應該推廣;④提高底泥和水的物質交換,實行科學的測水調水而避免對水質盲目干預。
※中國鰻業資訊劉兆鈞——4-5月日本市場活鰻青黃不接,合格的規格鰻魚價格堅挺,5月下旬日本的新鰻開始上市,6-7月價格可能有波動,因此規格鰻要及時出池。8-11月是日本鰻魚銷售淡季,恰逢中國和日本的新鰻大量上市,鰻魚價格疲軟。明年上半年鰻魚有可能出現供給大于需求的局面,價格下降,但是今年鰻魚的養殖成本大幅度下降,養殖者仍然有利可圖。另一方面,由于價格降低反過來又促進鰻魚的消費,將帶來積極的影響。他重點與養殖者探討了三個問題:
當前面臨的幾個負面因素。一是各國紛紛提高鰻魚進口質量安全的門檻,日本將實施《肯定列表制度》,歐盟實行新食品法規;二是藥物殘留問題尚未解決,鰻魚養殖、加工、檢測成本急劇上升;三是日本、歐盟、韓國、香港的鰻魚進口量大幅度下降;四是今年亞洲地區鰻苗入池量比去年和前年增加,有可能接近大豐收的2003年水平;五是中國鰻魚出口受阻,存池量上升,下半年和明年出池壓力增大。他認為,高密度放養、高投餌率、高換水率和高頻率的水體消毒,導致養殖水體失去自我凈化能力,鰻魚對病原體的免疫力下降,再加上魚病研究和魚藥管理及水產品質量管理體制滯后是造成我國養鰻業多次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養鰻業應該采取的對策。他介紹了日本、臺灣和廣東等地的行業協會在自行集資建立行業檢測中心、統一采購和配送漁藥、開拓國內外市場及控制鰻魚生產規模的先進經驗后,建議福建養殖者要學習臺灣和廣東的先進經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搞好行業自律。他指出,中國養鰻業在水、土、人力、氣候等方面具有其他國家所難于比擬的優勢,目前的困難是前進中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為了使養鰻業走出低谷,建議采取下列措施:①大力推廣《鰻魚出口技術指南》,邀請國內有關家參加商務部鰻魚出口技術服務中心的運作,②促進養殖者修復池塘的生態養殖環境、改進養殖模式;③參照中國和日本的《漁用藥物指南》及《肯定列表制度》的要求用藥;④廣東、福建的鰻魚行業協會正在對市場銷售的漁藥進行全面抽檢,將通過《中國鰻業資訊》公布檢查結果,逐步實行漁藥的行業推薦制度;⑤搞好協會統一采購、配送漁藥的試點。
建議設立鰻魚發展基金。采取協會出一點、各省拿一點、國家支持一點的方式,籌集100-200萬元用作中國鰻魚發展基金,由企業家擔任會長和副會長,出資單位組成董事會(理事會)掌握和監督資金的使用,具體工作由鰻魚技術服務中心及廣東、福建省的行業協會負責。基金的主要用途是:①開展培訓活動,②組成專家組,解決養鰻業急需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③開拓國內市場,④加強對國外食品安全法規、標準及有關信息的收集和通報工作,⑤開展行業的檢測活動,⑥修改《鰻魚技術指南》,并制作成光盤發給養殖場和烤鰻、飼料企業。
編輯:王宇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