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夏季是東海海域赤潮高發期,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提醒消費者,近期慎食赤潮區域海鮮,特別是扇貝等海水貝類,防止貝類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通常,每年4~10月是浙江海域赤潮發生期。赤潮又稱紅潮或有害藻水華,是指海洋微藻、原生動物和細菌在海水中過度增殖或聚集,致使海水變色的現象。赤潮生物的存在和水體的水質污染(富營養化)是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分為無毒、有害和有毒三種。赤潮區域內,某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污染魚、貝類等生物,生物毒素可在這些生物體內蓄積,尤其是攝食漂浮植物的貝類更能富積赤潮毒素。
赤潮海鮮中毒有好幾種,目前我國以麻痹性貝類中毒(PSP)和腹瀉性貝類中毒(DSP)最為常見,而引起這兩類中毒的海鮮則以扇貝、紫貽貝、巨石房蛤、巨蠣等為主。
毒素常集中在貝類的肝胰腺,市民在食用的時候,應將貝肉中看上去黑黑的一團消化腺剔除掉,可以降低中毒幾率。在赤潮多發季節,海鮮一次不宜吃得太多,一旦誤食有毒貝類,會出現舌、口、四肢發麻等癥狀,首先要進行人工催吐,同時要到醫院進行洗胃、灌腸等治療,防止發生呼吸肌麻痹。
2007年度浙江省海洋環境公報顯示,近幾年浙江海域的有毒有害赤潮明顯減少,硅藻赤潮(無毒害)增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