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青銅峽市葉升鎮水產養殖區采訪時看到,以往兩三畝的小漁塘全部變成了幾十畝的大漁塘,寬闊的水面上增氧機不斷翻出浪花,不時有魚躍出水面。青銅峽市巧打漁業科技牌,適水產業長出1.02億元,唱響了農民增收曲。
青銅峽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十分適宜魚類繁衍生長。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目前,該市適水產業總面積達到48357畝,實現產值1.02億元,成為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該市積極推廣科技養魚,利用科技“三下鄉”,將養魚知識書籍、講座等送到村或養殖集中區;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優良品種直接到塘、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一線”漁業技術推廣長效機制,對漁農跟蹤指導,推廣增氧機、投料機、清淤機等漁業機械化設備,80%水產養殖戶實現了漁業機械化。
“瞧,這池塘里的魚又肥又大!漁技人員的科學指導讓我每畝多收入1000多元。”瞿靖鎮光輝村漁農李志寧舉起一條3公斤多的大草魚樂哈哈地對記者說。他告訴記者,隨著投餌機的推廣和應用,勞動力也被解放出來,300畝的水面只需要3臺投餌機,要是以前至少得要十來個勞動力。
同時,市上還提出“小水面改大水面”的科學養魚模式,指導漁農將轄區舊塘進行改造。位于葉升鎮的寧夏天源水產品有限公司有400畝漁塘,以前都是兩三畝大的小漁塘,改造后,最小的漁塘都有四五十畝大。負責人趙新民告訴記者,改造前一畝漁塘最多產500公斤魚,大水面養魚后,畝產提高至700多公斤,效益顯而易見。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