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訊 記者張會斌報道 初秋時節,遼中縣冷子堡鎮金山堡村農民趙寶偉在自家池塘邊下網捕魚,一網下去,打上來好幾種魚。其實,一個池塘里養著八九個魚種,這在遼中可不是稀罕事.遼中縣農經局的同志介紹,近年全縣大搞科技興魚,創造出每畝池塘產出淡水魚達1200公斤以上、最高達 2000公斤的佳績,這種“畝產噸魚,多魚混養,精品增值”的高效養殖模式很快走俏,兄弟市縣漁業部門和養殖戶前來參觀學習的不少。
遼中縣的“噸魚增值”在全省漁業生產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遼寧省近期出臺的《漁業加快發展三年規劃(2008-2010)》確定的目標是,到2010 年,全省漁業及水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力爭翻一番,達到512億元。其中淡水池塘養殖的目標是:3年畝產增加100公斤,達到每畝水面產出830公斤的水平。遼寧省海洋與漁業系統的專家介紹,遼中縣的高效養殖模式在全省是樣板。
遼中縣擁有淡水魚養殖面積10.2萬畝,其中8萬畝池塘占沈陽市總量的一半,另有水庫面積2.2萬畝。全縣淡水養魚起步早,近年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越來越高。2007年,全縣1585個養殖戶共引進黃顙魚、德國鏡鯉、丁桂、武昌魚、彭澤鯽、草魚等名優新品種1.9億尾,精品魚養殖面積1.14萬畝,占成魚養殖面積4.5萬畝的25.3%。當年精品魚產量為6816噸,占總產量的10.7%,產值達1.7884億元。
過去,池塘養殖多為純而又純的鯉魚品種,前兩年遼中養殖戶開始探索鯉魚等搭配黃顙魚的復式養殖方法。去年以來,縣農經局多次在龍頭企業養殖場召開現場會,引領全縣加快養殖品種的調優步伐。今年以來,全縣池塘實施以一個魚種為主養,搭配鰱、鳙、太湖白魚、鯽、黃顙魚、黑魚、鲇魚等多品種生態養殖模式,同量水體內增加名貴魚的產量,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抓“凈度”、控“密度”。今年以來,遼中縣農經局組織實施清淤改造池塘1.5萬畝,把池塘中過多的淤泥清出來為耕地施肥,養殖期間在池塘內施用生石灰、麥飯石、沸石、過氧化鈣、芽孢桿菌、光合細菌、EM菌、生物水凈化劑等,既補充氧氣、鈣元素,又有效降解、轉化養殖生產自身污染,提高了養殖生態環境的“凈度”。精細管理,嚴控“密度”:鯽魚由過去畝水面放3500尾縮減到3000尾,鯉、草、鲇、丁桂等魚由過去的畝水面放1600尾縮減到1200尾。
目前,遼中縣有5家水產養殖企業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出口養殖企業。受其多向牽動,今年上半年全縣淡水產品產量達2.65萬噸,出口700噸;創漁業產值 3.5億元,同比增長16.6%。據介紹,全縣圍繞淡水魚產業就業者已達1.6萬人,其中60臺5噸活魚車每天向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送活魚,省城沈陽消費的水煮魚均出自遼中。
南方漁網編輯:柳凡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