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央視《致富經》2008年9月5日播出:先保了底再掙錢,以下為節目內容。
2008年7月24日 天津市寧河縣苗莊鎮大沙窩村
村民段連福的這塘白魚,在4月投魚苗的時候,就和鎮上的水產協會以每斤5.5的價格簽訂了。今天,協會的打網隊過來,準備拉2500斤到天津市場上去銷售。每斤1塊錢的利潤,就賺到了2500元,可段連福卻沒有一點高興的樣子 。
水產協會 銷售經理:“放了吧,放了吧,別緊網了,趕快收了吧。”
段連福:“魚每天都定流到這邊,在這用網一圈就夠了,今天魚沒過來,在另一邊呢,還要打全網。”
段連福是有些心疼魚受了驚嚇,平時只要在半邊池塘打網就能出四、五千斤,可今天找錯了位置,反倒要多花一個小時重新打網,本想省力氣只打半網的算計是落了空,可他還有另一個算計,就是留著一坑魚不賣給協會。
記者:“賣給協會是多少錢 ?”
段連福 :“ 10元錢每公斤”
記者:“您養的所有白魚都是這么賣給協會的么?”
段連福:“現在訂了一坑白魚, 我們養了兩坑,訂了一坑。”
段連福為什么還要留著一坑魚不簽訂單,這還要從當地水產協會的成立說起。
苗建生是當地最早養魚的大戶, 2000多畝的魚塘他全靠自己銷售,因為想增大貨量來占有市場,1999年,由苗建生發起,成立了寧河縣的首家水產協會。為把更多的養魚戶聯合起來,協會不僅出售魚苗和飼料,還在投苗的時候,根據市場價格的走勢簽一個訂單價,給農戶吃一個銷售的定心丸。
村民:“我說加入協會,幫著我賣魚,最起碼我都方便,也都省心了。”
快馬加鞭也追不上魚價變化,苗建生在市場上營銷20多年,憑經驗定的訂單價只是市場價的平均值,比市場價高了就賺錢,有時候低了就要賠錢,長年來看在銷售上并不盈利。不過農戶看到市場價高了,心理就有點小算計。
于印貴也是協會的老成員,他養了4塘武昌魚都簽了訂單。2003年,一個唐山的朋友找到他,想以比訂單價還高1塊錢的價格買3千斤武昌魚,于印貴盤算著能多賺上3千塊,他又和苗建生關系熟,打了個招呼,就把簽了訂單的魚自己賣了出去。
于印貴:“賣到唐山了,一斤魚多掙1元錢,總認為個人能鉆,靠朋友再賣點,多掙點利潤。”
這3千元的小利卻讓他開了竅。第二年,他沒再和協會簽訂單,而是決定自己賣。于印貴把魚留到了春節前,眼看著武昌魚的價格已經漲到了5.8,比訂單價5.5已經高出了3毛錢,他打算漲到6塊就出魚。。
于印貴:“多賣3角錢,10萬斤魚, 還多賺3萬元。”
春節突來了一場大雪,交通被阻魚運不出去,就只能在本地跌了價賣。于印貴沒賣到6塊,而是按5.4賣的,比訂單價還低了1毛錢
于印貴:“單獨講每斤魚少賣1毛錢,但是一尾魚還有掉的秤,再加上人工占用、水電費、管理。記者:“反正是挺糟心的 于印貴 :“對,差不多也差3角錢 。”
于印貴一計算,每斤少賣三毛錢,2萬斤魚就少掙了6千。可要是沒有這場意外,他就能比訂單價多掙上6千。全靠自己賣,冒的風險大,全都簽了訂單,自己又有點不甘心。左右為難之際他想了個折中的辦法:“先簽一半訂單保個底,再留一半隨著市場價格賣。
于印貴 :“簽了訂單咱們就比較有根了。”
記者:“剩下的就跟著市場價賣?”
于印貴:“對。”
記者:“市場價能賺多一點么?”
于印貴:“相對來說多賣3角錢,10萬斤魚,不就多賣三萬么 。”
協會也贊成農戶靈活簽訂單,因為協會在銷售環節上并不盈利。
于印貴:“農戶賣了協會省心啊, 所以說協會在銷售上不取利,取利在飼料上、苗種上。農戶使用協會的苗種,第一,對協會有了的信任,協會還取利了,農戶還是心甘情愿的;農戶還要用協會的飼料,農戶還是心甘情愿的;協會幫農戶賣魚不取利,農戶還是心甘情愿的。”
記者:“你前面買魚苗、飼料心甘情愿也是因為后面協會幫你賣魚?”
于印貴:“ 對。”
苗建生:“農戶比如有10萬斤魚,我簽5萬斤魚,這5萬斤魚就固定收入了,另外的5萬斤魚我再看市場變化怎么樣了。簽訂單比較自由的,可以簽30%,可以簽50%,也可以一點都不簽 。”
記者:“對協會不會有影響嗎?”
妙建生:“沒影響,只要在市場上運作得當了,沒有影響。簽訂單或者不簽,不會有特別大的差距。在銷售這邊協會幾乎是一點也不賺農戶的錢。”
協會樂意,于印貴的做法又能得實惠,很多人也效仿他選擇簽部分的訂單。農戶李崇文從農校畢業就開始養魚,到今年也是第九個年頭了。去年他開始養云斑鮰魚,經過成本核算,他覺得要簽三分之二的訂單才能全保本。
李崇文:“我有10畝池塘,魚苗每畝用7000元左右,再加上人工、電費、承包費、還有折舊,還有其他的一些費用,總共在1萬2 左右,總投入12萬。”
記者:“ 那你簽了多少訂單?”
李崇文:“我這個池塘計劃出3萬斤魚,訂了2萬斤,訂單5.5每斤的話,就是 11萬,基本上接近我的成本價了,剩下的一萬斤魚賣了就是純賺的了。”
今天,正好趕上協會幫他聯系的東北客戶過來拉魚。
記者:“這個是您聯系的客戶么?”
苗建生:“這個是我的老客戶了,8年前的客戶了。”
記者:“8年一直合作?”
苗建生:“對! 我還有十幾年前的客戶的。”
記者:“你今天要賣多少?”
李崇文:“這個車計劃裝4千斤,還有一個車計劃裝5千斤。”
記者:“賣到哪去?”
李崇文:“賣到長春的。”
東北人愛吃鲇魚,云斑鮰和鲇魚口感差不多,個頭又比較小,很受當地家庭歡迎。李崇文簽70%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云斑鮰主要的市場是在比較遠的東北,他很難聯系到那邊的客戶。
記者:“您是都和協會簽了訂單么?”
李崇文:“簽了70%左右。”
記者:“剩下的呢?”
李崇文:“剩下的準備在春節前后看市場行情,行情好可以自己賣,如果自己找銷售渠道不太容易 再找協會來銷售。”
記者:“協會也可以幫你們賣嗎?”
李崇文:“也可以。”
記者:“協會到時按照什么價格幫你賣?”
李崇文:“也是按照市場的價格走。”
段連福選擇簽一半訂單,因為他養的白魚其實是一個本地品種,主要銷往京津市場,農戶因為對本地市場的信息也比較熟悉,就敢冒大一點的風險。
苗建生:“這種魚它的原種是太湖白魚。但是太湖白魚比這個魚窄,比這個魚長,這個魚是拿武昌魚雜交了一下,這種雜交魚病菌少了,長得快了,但是個體并不大。”
這會兒,段連福的第二網已經打了上來。而另一塘沒有和協會簽訂單的魚,他打算等到春節再自己銷售。雖然魚塘越冬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段連福已經賣了一塘保了本,所以他對另一塘魚還是很有信心的。
記者:“另一塘估計能銷售多少錢?”
段連福:“估計要是比去年低點,也要7元每斤,”
記者:“訂單魚賣多少錢?”
段連福:“訂單是5.5元。”
記者:“高不少了。”
段連福:“恩,高不少了。”
在這種靈活的訂單關系帶動下,天津市寧河縣天祥水產協會已經發展了1100多名會員,共帶動水域面積5萬多畝,年產量達3萬噸,銷售額接近了3億多元。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