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新華網資訊: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回族自治區依托資源優勢發展水產業,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魚塘”。
據寧夏農業廳漁業局介紹,去年寧夏水產品總產量達到7.7萬噸,其中七成以上外銷甘肅、青海、西藏、陜西、內蒙古等西部省區;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12億元,從漁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000元,高出全區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820元。
寧夏擁有低洼鹽堿荒地100多萬畝、各類濕地384萬畝,其中湖泊面積超過180萬畝,發展水產業條件得天獨厚。然而,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全區水產養殖面積僅有3萬多畝,年水產品總量還不足300噸,而且有一半以上為自然捕撈,“塞上江南”難副“魚米之鄉”盛名。
改革開放以來,寧夏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加快發展水產業,全區養殖水面迅速擴大到35.5萬畝。近年來又大力倡導以水產養殖、水禽養殖、水生種植和水上旅游為主的“四水產業”,多種產業互動、立體生產、綜合經營,全區水產業呈現跳躍式發展勢頭。
據統計,目前寧夏水產品人均占有量居西北五省區首位;今年又豐收在望,預計水產品總量8.5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可突破13億元。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