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在東溝鎮,珍珠養殖場隨處可見
在國家推行科學發展觀、強調生態優先原則的今天,位于中國著名濕地景區——鄂州市梁子湖區內,以珍珠養殖為支柱產業的“華中珍珠第一鎮”,面臨艱難抉擇。
美麗珍珠竟由糞便養大
通往梁子湖區的公路上,有一道醒目橫幅:“歡迎來到華中珍珠第一鎮”。該鎮名叫東溝鎮,據悉,全鎮現養有珍珠2.6萬畝,去年珍珠產量71噸。
9月5日,記者隨梁子湖區的“珍珠狀元”陳緒金,來到他的珍珠池塘邊。他劃著小船,興奮地拎出幾只珍珠蚌對記者說,他養了珍珠40多畝。
水塘堤埂上,堆放著幾只袋子。陳緒金稱,這些袋子是用來運裝肥料的,有的裝鴨糞,有的裝化肥。因為珍珠蚌在生長過程中,要吃浮游生物,如果不投肥,水體就不會產生浮游生物,珍珠也就長不快,長不大。
追求效益珠農超限養殖
去年8月,省農業廳和省環保局聯合頒發禁養限養珍珠的文件(鄂農發[2007]90號),其中規定:嚴禁在風景區和大中型湖庫中養殖珍珠;嚴禁投肥養殖;嚴格控制單位水面養殖密度,掛養密度不得超過500只/畝;等等。
9月5日和8日,東溝鎮“珍珠專家”、鄂州市珍珠協會會長張明俊告訴記者,根據環保的要求,該鎮一直在推行“種青養魚,培肥水質”的“健康養殖”模式。即,對水塘進行魚珠混養,通過種青草喂魚,魚排出來的綠糞,又可以養珍珠。
但記者采訪發現,投肥養珍珠在該鎮比較普遍,且珍珠掛養密度遠超每畝500只的限定。
“珍珠狀元”陳緒金說,他每天都在觀察珍珠水體的顏色,并根據水面在早晚不同的顏色進行投肥。不投肥不行,在他的水塘里,每畝掛養著珍珠蚌3000只。因為水塘實行魚珠混養后,只有草魚吃草,可鰱魚、胖頭魚等魚類,都會與珍珠蚌爭食浮游生物。
水塘污染改為養魚種蓮
鄂州市珍珠協會介紹,曾有武漢某高校教授帶領研究生,前來東溝鎮取樣化驗水質,結果認定這里的水質是好的,沒有污染,這正是推行健康養殖模式的結果。
事實果真如此嗎?帶著疑問,記者隨機走訪了東溝鎮多戶珠農。
9月5日黃昏,在東溝鎮月山村二組,70歲的老農楊啟祥拉著一根長繩,站在自家魚塘邊。他的兒子正把長繩的另一端接到水中的增氧機上。
楊啟祥介紹,剛開始,全村家家養珍珠,大家都把農田挖成水塘。可養了五六年珍珠后,水塘全污染了,再養珍珠就死。雖然水塘里的水,每年都要通過周邊的河港置換一次,但起不了多大作用。
現在,全村差不多有一半人開始養魚、種蓮。就算是養魚,水體太營養了,魚經常翻塘。不裝增氧機,魚會死得更快。
同一天,記者來到東溝鎮鲊州村三組。村民龔逢明、程躍進等人也養了多年珍珠,現在不得不改為養魚、種蓮,種蓮就是為了凈化池塘水質。
村民稱,2003年前后,東溝鎮的珍珠養殖戶還有3650戶,如今卻銳減到大約2000戶。
珍珠經濟面臨艱難抉擇
珍珠養殖,使東溝鎮部分珠農富起來了。于是,東溝鎮“珍珠經濟”模式開始擴張。不過有些遺憾的是,其“健康養殖”模式卻沒有得到擴張。
在梁子湖區沼山鎮的楠竹村和夏嘴村,村民們紛紛抱怨招商引資過來的珍珠養殖項目,使原來的青山秀水變味了。
9月7日,記者在該鎮夏嘴湖看到,四五百畝水面上滿是掛養珍珠蚌的塑料瓶。湖邊村民鐘海松、鐘春年、黃壽元、夏移勝等人介紹,這是當地于2006年招商引資進來的一個項目,老板是浙江人。
由于投放雞鴨糞便養殖珍珠,不過半年,原來清澈的夏嘴湖湖水變綠了:村民們再到湖里洗衣服,衣服穿到身上都發癢;村民打井的水不敢吃了,大家不得不買來桶裝純凈水飲用;而湖里的魚更是帶一股腥臭味,沒人敢吃。
今年3月,忍無可忍的村民開始怒割珍珠蚌。在當地政府協調下,沖突才平息下來。政府責令珍珠養殖場進行整改:限制珍珠掛養密度,每畝不超過500只;不得投放禁用肥料;明年底之前全部拆除。
9月10日,梁子湖區東溝鎮黨委書記、鎮長汪光華對記者說,珍珠養殖是東溝鎮的支柱產業,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收益。 他認為,由于推行健康養殖模式,該鎮珍珠養殖不存在污染。否則,周邊老百姓早就來“扯皮”了。
對此,湖北省水產局產業處有關專家解釋:珍珠養殖本身不存在污染問題,問題是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追求,珠農要投肥養殖。大量有機物沉積在底泥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不易消除,很難治理。
“珍珠經濟”,正面臨艱難抉擇。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