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京日報資訊:金秋蟹黃。享譽“中國有機蟹鄉”的高淳縣,發生了一件趣事:
僅僅因為發現固城湖邊的水草較往年多了點兒,漁具老板急吼吼地找上縣環保局,還善意地“教”起專家投放花鰱、白鰱等食藻魚類生態除草……“別說生態不關漁具老板的事。”高淳縣有關部門負責人說,好生態讓高淳贏得了“中國有機蟹鄉”的名頭,固城湖螃蟹的“身價”也因此水漲船高。整條螃蟹產業鏈上的5萬農民,在鼓起“口袋”的同時,都把保護生態當成了“自己的事”。
“五項全能”成就“蟹市不敗”
第八屆固城湖螃蟹節開幕在即。“去年這個時候,漁場從國家環保總局捧回了有機螃蟹生產研究教育示范基地的牌子。”侃起這,陽江鎮獅樹水產項目漁場場長徐財福得意地說:“比起往年,今年的螃蟹肯定賣得更火!”
有了全國第一張有機螃蟹認證,加上第一個國家級長江系中華絨螯蟹原種場、全國第一個螃蟹生態養殖標準、第一個全省水產類著名商標、第一個國家級中華絨螯蟹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周邊地區所產的同規格螃蟹要壓價促銷,價格更高的高淳螃蟹卻要“走后門”才能搶鮮到手。
相中“五項全能”奠定的螃蟹產業發展前景,金陵科技大學教授劉家駒等一批從事水產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紛紛加入高淳鎮村水產合作社成為社員,“坐堂”圩里塘間,與農民一道嘗試螃蟹養殖的品質攻關。單是改喂雜魚一項,便使“吃葷”的固城湖螃蟹比別地螃蟹提早半月上市,獨霸中秋前市場。
“一條蟹鏈”富了5萬農民
“過去種稻,畝收500元就笑瞇瞇了;現在養蟹,越養越大,畝均凈增800元算是保底,這還不包括魚蝦。”古柏鎮蟹農史天明承包了54畝水面,一季凈賺20萬元。
養蟹賺錢,自然有了上游的扣蟹培育、種草養殖,以及下游的漁網加工、特色餐飲開發和專用餐具制作。整條螃蟹產業鏈形成了5萬農民從業規模。
半數以上農民都靠漁網編織過活的淳溪鎮新楊村,從螃蟹產業鏈中找到了特色出路。連續3年,村里先后成立村漁網協會、興建縣漁網市場、開辦眾成漁具有限公司、注冊了“固城湖”品牌……一舉將漁網加工緊緊連進螃蟹產業鏈條。去年,單是漁網加工,便為全村農民人均創收3000元。
“一只螃蟹,不出高淳,便能實現從育到養、從漁到銷。”縣水產部門負責人說,今年全縣22.5萬畝蟹塘產蟹1.1萬噸,整條“蟹鏈”流金淌銀3億多元,一季便可貢獻全縣35萬農民全年收入的10%以上。
“蟹鏈”的一頭連著生態,另一頭連著百姓的口袋
蟹好,得益于生態。
“走‘工業強縣’路子的高淳,始終沒有忘記‘生態立縣’。”縣發改局有關負責人說,今年以來縣有關部門綜治縣域內“一湖五河”,關停太湖流域28家污染工業企業;但凡“污”字頭項目,高淳的回答始終一個字——“不”!正是因為有了生態的支撐,“以蟹為首”的“特色興縣”方可持續。
曾經用慣柴油機泵從蟹塘提水的磚墻鎮茅城村蟹農們,年初一齊向鎮村提出“換電”,理由有二:柴油污染、用電節省。可經縣供電公司測算:柴油改電,每畝固然能省70元;但茅城偏遠,蟹塘布局零散,拉線建站的投資100年才能收回來,蟹農們的第二條理由當時就被否定了。然而,今年8月底茅城圩區還是通電了,用縣供電公司負責人的話說,“鄉親們的第一條理由,不是算賬可以算出的。”
看到塘水渾了,餐廳經理“多事”地告知陽江水產協會;發現水草多了,漁具企業老板“多事”地找到環保局……擺在縣委縣政府領導案頭的“生態立縣”,而今成為農民“上心”的事。“大家都清楚,這條‘蟹鏈’的一頭,連著生態,另一頭連著老百姓的口袋。”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