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南京日報資訊:“一只螃蟹幾只‘腳’?”旁人問起,難免讓人覺得是道“腦筋急轉彎”;然而,在有著“有機蟹鄉”美譽的高淳縣陽江鎮,黨委書記史建兵如是反問,“問”出的卻是南京對螃蟹產業的呵護與扶持,他把這形容為螃蟹的“腳”。
20年前的陽江螃蟹可沒有“腳”。鎮上工作人員向記者形容,那時農民埋頭精養青、草、鳙、鰱四大家魚,養蟹純屬“投石問路”,受當時苗種資源、養殖技術、資金周轉等因素影響,“十有九虧”。陽江人卻不甘心——難養不代表難賣,上市的螃蟹比其他水產可搶手多了。
意識到無“特”不富,陽江鎮果斷地制定“螃蟹戰略”,組織水產方面的專業人員主攻螃蟹養殖技術,并開展蟹苗培育、螃蟹養殖試驗。10年摸索,半數以上的農民成為養蟹能手,鎮里底氣十足地在永勝圩率先建成全縣第一個萬畝螃蟹養殖示范區。螃蟹越“爬”越遠,賣到了新疆;農民越養越富,去年單是養蟹就賺了2個多億。
變化,不只來自陽江人想富的愿望與努力,還有寄予螃蟹這一富民產業厚望的種種扶持。
2003年,一場“非典”斬斷了陽江的螃蟹鏈。“那時當地還沒有育苗基地,蟹苗全部從山東運來。”史建兵說,“非典”那陣子,從山東到陽江“關卡”重重,蟹苗運輸壽命卻只有短短24個鐘頭,農民可急壞了。市政府得知后多方協調,特辟一條綠色通道。僅僅過了18個鐘頭,幾千噸蟹苗安全抵達陽江。
今年,柴油“吃緊”,有錢都買不到,“鎮里的蟹塘可都指著柴油機泵提水吶。”這一次,陽江又吃上了市里開的“小灶”——不但調足了當季提水所需的2000噸柴油,而且是按每噸低于市場價1100元的農業用油價格供給陽江。
時下,正值螃蟹豐收的季節。更有金陵科技學院教授劉家駒等一批從事水產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以水產合作社社員的特殊身份,“坐堂”圩里塘間,手把手指導農民……
現下,陽江探索著走出了一條符合科學發展的生態養殖模式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成為發展高效農業的示范點。這在史建兵看來,正是“一只好蟹數人幫。”
南方漁網編輯:石明凱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