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資訊:今后我市每個水產養殖戶都必須完成一個"規定動作"--做"塘頭日記":詳細填寫每天生產記錄、用藥記錄及銷售記錄。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全市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會議獲悉的。
中山漁業部門在本次會議中研究部署鞏固、提高我市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表示要在全行業內建立行之有效的水產品質量安全追索體系,讓水產品在每一個環節中都嚴格按質量控制規范操作,生產出讓人民放心、滿意的優質水產品。
作為全省的水產養殖強市,中山歷來重視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據了解,全市現有經國家認定的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52個,包含的養殖面積13萬畝,覆蓋率達36.66%,位列全省第一。中山在加快無公害產地認定的同時,積極開展水產品養殖用藥規范化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加強魚用藥物市場的執法檢查,切實提高廣大養殖戶的質量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今年的相關抽查顯示:全市水產品合格率在95%左右。近年來未出過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
"成績令人欣慰,但我市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并不是’高枕無憂’。"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梁培枝說,"我們必須從政治高度,加強監督管理,更好地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為進一步推進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部門決定在全行業中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追索體系。將水產品從苗種生產、中途養殖、收獲流通、運輸加工等所有環節納入質量安全監測范圍,對所有苗種、生產原料進行進貨驗收制度,建立產品進貨臺賬;每一口池塘應當填寫水產養殖生產記錄、水產養殖用藥記錄和水產品銷售記錄,并保存至該批水產品全部銷售后2年以上。據悉,目前全市60%以上的養殖基地建立質量安全追索體系。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