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田網消息: 稻魚共生項目在貴州湄潭示范成功
青田田魚今年為貴州農民增收億元
日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高效稻魚共生系統”西部示范與推廣現場會在貴州省湄潭縣召開,此舉標志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項目在湄潭示范成功。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葉明兒說,青田田魚在貴州省湄潭縣實驗兩年來,不僅保持了原有的價值,而且色澤變得更加鮮艷了。
湄潭位于貴州省北部,全縣總面積1864平方公里,總人口47萬,其中農業人口40萬,農民種植水稻,生產的“茅貢米”聲名遠播,但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000元。
青田田魚能夠“遠嫁”貴州,是湄潭縣與浙江大學合作的結晶。浙江大學在抗日戰爭時期曾遷至湄潭,為了支持西部大開發,去年浙大派了許多專家去支持湄潭的發展,曾在我縣柔性掛職的葉明兒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葉明兒在湄潭考察后發現,當地稻田多,而且同處山區,自然條件與我縣相似。為此,他建議讓青田田魚扎根湄潭,發揮扶貧的作用,還專門申報了“西部現代高效稻魚共生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與推廣”項目,并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的支持。
為認真探索異地試養青田田魚的經驗和技術,浙江大學、貴州大學、湄潭縣共同組成了項目實施領導小組。浙江大學安排20萬專項資金作為項目啟動經費,確定3個試點鄉鎮,并根據湄潭的特點,采用溝坑模式稻田養魚。去年,湄潭開始引進青田魚種實驗示范,第一批投放的大規格冬片魚苗試養成功。今年1月,湄潭又從我縣引進619尾種魚,經過5個多月的技術攻關,克服雪凝災害的保種工作和凝凍低溫天氣、兩地溫差等影響,最終成功繁育出了青田田魚苗。專家們通過實驗表明,湄潭的稻田較肥沃,田魚苗的生長速度比在我縣快。
葉明兒介紹,在我縣實施“傳統稻魚共生農業系統”保護與發展工作的同時,浙江大學對傳統稻魚共生系統進行技術創新,通過改進稻田基本設施,提升稻田水位;變單純種稻為種稻為主、養魚為輔的種稻、養魚并重;變粗放粗養為精放精養;以稻、魚為核心的安全、高效生物鏈構建等傳統稻魚共生系統的技術創新。這些技術縮短了田魚養殖周期、使稻田每畝魚產量從傳統養殖的10至20公斤提高到150至200公斤,產量增加10倍,并且保持水稻產量不減、略有增加的態勢,極大提高水稻和魚的綜合效益,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使農民收入明顯提升。
據了解,湄潭縣按每畝300尾田魚苗投放,于今年7月中旬完成全縣青田田魚的稻田投放工作,示范點面積達1500余畝,全縣稻田養魚面積5000余畝。目前,田魚成活率達90%以上,預計收割稻谷時,每畝可收獲青田田魚150斤以上,按現行市場價估算,每畝青田田魚產值可達2000元左右。僅此一項,就為當地農民增收1億多元。不僅如此,每畝水稻可增產15至20公斤,價格每公斤提高0.6元左右,大米品質也得到了提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