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浙商在武漢投資的萬畝“珍珠田”面臨全部關停。這讓溫州人王偉很頭疼。他已在當地養了6年珍珠。
昨日,記者從武漢方面獲悉,由于珍珠養殖造成當地水域污染嚴重,當地政府將關停所有珍珠養殖基地。從2002年起,浙商在當地養殖的珍珠田已近1.5萬畝。
因同樣的原因引起的“退市”事件還發生在江蘇、安徽、湖南等省份。大量的浙江養殖戶正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而據權威部門統計,今年珍珠產量預計將減產約100噸。也就是說,未來的珍珠類商品肯定要漲價。
小珍珠成大環境“殺手”
湖面漂滿塑料瓶,瓶下懸掛網箱;湖水深暗混濁,腥臭撲鼻而來。養殖珍珠的湖邊每隔二三米就可看到一只死蚌,散在岸邊的蚌殼、蚌肉散發出陣陣異味,蒼蠅繞其盤旋。幾名飼養人員正坐著小船向湖中投放大量的人禽糞便等有機肥。這是記者在武漢市蔡甸區珍珠養殖基地了解到的情形。
2002年,近百位浙江珍珠養殖戶前往湖北武漢進行投資,他們受到了當地的歡迎,潔白的珍珠給對方帶去了無限遐想。然而,僅僅六年后,珍珠養殖帶來的污染,迫使當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禁養舉措。
“珍珠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浮游生物。水越肥,浮游生物越多。養殖戶為此經常向水中投放有機肥,以加速珍珠生長。”武漢市農業局水產處負責人黃海波介紹,合理養殖原本對湖泊有益,但幾乎所有的珍珠養殖點養殖密度、投餌密度均遠超自然要求,珍珠養殖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湖泊“殺手”。
浙商萬畝“珍珠田”即將關停
養殖河蚌培育珍珠興起于浙江沿海等地。隨著當地環保政策的限制,養殖戶紛紛“轉戰”到內陸水資源豐富的地區。
記者從浙江省海洋漁業局了解到,浙江珍珠養殖戶省外養殖基地以湖北、湖南居多,原因是優質淡水資源廣闊且生產成本相對低廉。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譽。目前,整個湖北珍珠養殖面積約20萬畝,年產珍珠約400噸,產值過1億元。其中,光浙商在武漢的珍珠養殖面積就超過1萬畝。“花十幾萬元就可承包千畝湖泊,養殖一年珍珠。”湖北洪湖珍珠養殖基地的浙商黃先生表示,當初從浙江來湖北投資的重要原因就是看中了與浙江相比便宜很多的水域成本。
不過,黃海波介紹,浙江有近百戶養殖企業在武漢投資,總珍珠養殖面積達到14287畝。由于一些珍珠養殖農戶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向大型湖泊、水庫水體投放人畜糞便、化肥,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社會反映強烈。因此,當地陸續出臺了禁養措施。
珍珠面臨漲價
實際上,因同樣原因采取禁養舉措的并不止武漢一地。據了解,包括江蘇、安徽、湖南等多個地方,都在此前出臺了相同政策。而最為受傷的顯然是“奮戰”于省外的浙江養殖戶。面對禁養,他們即將作出艱難選擇。
如果繼續養殖生意,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遷回浙江;二是轉戰其他二三線地區。不過,杭州漁業處劉定康處長認為,浙江的準入門檻相當高,珍珠養殖的競爭也異常激烈。“實力不強的養殖戶回浙江的生存余地不大。”他說。
在武漢投資了2000畝“珍珠田”的王偉則表示,轉回浙江就意味著放棄了目前的市場,他說自己不愿放棄辛苦經營了六年之久的當地市場。“所以我會轉向武漢周邊的二三線地區繼續養殖。”
不過,浙江珍珠協會會長詹偉建認為,類似王偉這樣的小養殖戶非常多,面對突如其來的政策“退市”,大家想得更多的應該是如何聯合做強。“科學化養殖才是長久之計。”
雖然養殖戶們何去何從目前尚不得而知,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幾乎已擺在了大家面前。隨著各地紛紛出臺禁養政策,珍珠產量意味著在未來兩三年內將出現銳減。據中國珍珠網統計,今年珍珠產量預計將減少約100噸,也就是說,珍珠價格在不久的將來必將上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