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嘉興日報資訊:近年來,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委、縣政府堅持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基本形成,農村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加快了“綠色”農村全面發展的步伐。為了充分反映海鹽縣積極構建環境友好型農村、建設現代新農村的創新舉措和成效,連日來,本報記者走村入戶深入采訪,并從今天起連續推出“海鹽創新環境友好型農村”系列報道。
想養魚嗎?可以到海鹽的河道里,不需要租金,只要讓河道保持干凈就可以了。這可不是開玩笑。在秦山鎮楊柳山村,村里正在嘗試這種新的河道保潔模式。
昨天,記者來到了楊柳山村村委會邊上一條普通的村級河道,這里現在是該村村民郭百良的魚塘。去年,他買了1.3萬元的魚苗,今年6月,又買了7000多元的魚苗,都投放在這條河里進行養殖。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周邊的池塘租一畝要400元左右,而這條河道折算過來有31.6畝,如果按池塘租的話,一年租金就需要1萬多元。而現在不出一分錢租金,只要保持河道干凈就可以了,實在是太便宜了。
魚兒在河道里,長得特別快。郭百良說:“這河里的魚長起來比池塘里的快多了,水活了以后,魚的肉質也好。”村里之所以把河道讓給水產養殖戶,也是有目的的。秦山鎮楊柳山村村干部王柏軍說:“就這1200多米長的河道,光整治就花了107萬元,當時我們考慮,河道是整治好了,以后怎么長效保潔還是個問題。就在這時,郭百良找到了我們,他想在河道里養魚。不謀而合,我們當場就達成協議,郭百良可以在河道里養魚,但必須要常年做好河道保潔工作,如果保潔不過關的話,馬上就把河道收回來,這也是一舉兩得,農民增加了收入,河道也凈化了。”
現在,郭百良雖然擔負著河道的保潔工作,但卻樂此不疲,因為水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魚的產量。郭百良說:“我的工作就是打撈河面上的漂浮物等,一般每月都要清理兩次。”
楊柳依依,河水清清,很多村民又開始在河邊清洗蔬菜了。72歲的屠有燦種了1畝多韭芽,他常來河邊,坐在秧凳上洗韭芽。他告訴記者:“村里這個辦法就是好,原來河道里長滿了水草,我只能用幾根竹竿圍出一塊地方洗韭芽,洗不干凈就不好賣。現在水草和尼龍紙全部被撈光了,河道清潔了,洗起來方便了。”記者了解到,楊柳山村的村民大都種植了包心菜、韭芽等蔬菜,經常需要到河里清洗才能拿出去賣,現在家家戶戶都可以到自己家門口的河里清洗了,洗得很干凈。
對于這種全新的河道保潔方式,縣水利局規劃建設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海鹽河網密布,楊柳山村因地制宜,創新了河道長效保潔機制,海鹽的部分小河道,適合養魚的河道,都可以采用這種模式。海鹽漁業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指出,楊柳山村的做法還在探索階段,現在河道養魚是免費的,這個也要看養殖效益,如果效益特別好,也會收取一定的租金。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