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贛州網—贛南日報資訊:初冬時節,走進贛縣沙地鎮攸鎮各庫灣區,清風拂面,碧水漣漣,一派青山綠水相映的美景。放眼望去,一片片方方正正的養殖網箱,一艘艘整整齊齊停泊在庫灣的漁船,一派魚躍人歡、蟹肥魚壯的景象。充分利用庫灣資源優勢,科學引導農民發展淡水養殖,這是贛縣沙地鎮促進農民增收,做大特色產業的一大舉措。目前,該鎮利用庫灣進行淡水養殖的總面積達2萬多畝,水產品年產量2000余噸,總產值1000多萬元,養殖戶年均純收入突破萬元,開辟了農民致富的一條新路。
科學引導,庫灣水中能淘金
清澈碧綠的贛江從贛縣沙地鎮境內蜿蜒而過,兩岸青山翠綠,自然生態環境優美。贛江中游的萬安水電站,不僅形成了“高峽出平湖”的壯麗景觀,而且給該鎮帶來了大大小小的庫灣50多處近3萬畝的優良水域資源。沙地鎮政府因勢利導,引導庫區農民“靠水吃水”、“水里淘金”,走出了一條科學興漁助農致富的新路。
立足優勢,面向市場,沙地鎮制定出了淡水養殖規劃,并逐年付諸實施,幾年來,共開發庫灣2萬余畝。該鎮在大力開發的同時,加強管理,把淡水養殖與優化環境相結合,根據地域優勢,注意搞好庫灣環境保護與美化。目前,該鎮庫灣區湖光山色處處皆美景,為漁業的蓬勃發展和旅游開發打下堅實的基礎。沙地鎮還倡導農民把淡水養殖與畜禽養殖相結合,大力發展漁、禽、畜三位一體的養殖方式,即在淡水養殖區域內建設畜禽飼養場,利用雞糞喂豬、牛糞喂魚、豬糞肥田,形成生物鏈中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提高漁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落實政策,漁業發展生機無限
近日,養魚大戶宋小紅將一批鮮活的鰱魚打撈起來,等候多時的廣東客商立即裝車買走。他告訴記者,他的庫灣水面6000畝,總投資100余萬元,每年純利潤有50多萬元。像他這樣的養魚戶在沙地鎮有幾十家。以前,沙地鎮雖然庫灣多,水域資源豐富,但是發展淡水養殖的只有極少數。為進一步發展淡水養殖產業,結合庫灣和山地開發,沙地鎮對各村的庫灣,制定了比較優惠的政策,通過承包、拍賣等不同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股投資漁業開發。在開發層次上,打破行政區域界限,不論本地外地、獨資合資,均可到沙地開發淡水養殖。
由于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符合民心的政策,充分調動起了干部群眾的積極性,沙地鎮淡水養殖產業迅速發展起來,今年養殖水面面積已增至2.4萬畝,安排勞力1300多人,全鎮的淡水養殖業風生水起。
服務到位,漁民心中有靠山
“過去養魚,農民的風險很大。一是小打小鬧,各自為政,價格懸殊大,多數漁民吃了大虧;二是怕魚賣不掉,沒有銷路。”攸鎮農民肖賜龍說,他原先承包300畝庫灣搞養殖,不賺反虧。后來,在沙地鎮政府的扶持下,肖賜龍籌建了漁業合作社,吸收了11戶漁民成為社員,既避免了惡性競爭,又培育出水產品的品牌,從而有效地抵抗了市場風險。成立漁業合作社以來,他一口氣承包庫灣7000余畝,養殖了鰱魚、鱖魚、鯰魚,其產品在廣州、深圳等市場供不應求,年純收入突破60萬元。
為了發展壯大漁業規模,沙地鎮政府服務可謂無微不至,除了牽線搭橋為農民建立漁業合作社外,還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困難問題,為農民提供信息等方面的幫助。同時,聘請水產專家定期為農民講授淡水養殖技術,針對當地的自然條件,不定期印制養魚信息小冊子免費發放到農民手中。沙地鎮政府每年還派專人進行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引導農民放養魚苗;在銷售環節上,為農民打好銷售時間差,讓沙地鎮的水產品賣出好價錢。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