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江蘇經濟報資訊: 專業合作社是農民經濟合作組織中發展最早、數量最多、較為成熟的一類,到今年上半年,江蘇全省登記注冊的專業合作社總數達4800多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社員基本上從事同一類農產品或產業的生產。這些專業合作社,把原本單槍匹馬闖市場的農民組織起來,為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組織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統一銷售,不僅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增加了農民收益,而且讓農民掌握了農產品市場的話語權。
“磕頭買,燒香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磕頭買,燒香賣”,簡簡單單六個字,概括出農民在一家一戶承包經營環境下所處的弱勢地位。高郵市陽光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戴大喜回憶說,1995年他們剛開始養殖羅氏沼蝦時,以一家一戶為單位采購蝦苗,常常遭遇不良商家的欺詐。好不容易把苗種買回了家,蝦子也養活出塘了,可往哪里賣呢?農民又犯了愁。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面,戴大喜想到了成立合作組織。2000年3月,他和三位羅氏沼蝦養殖大戶發起組建了合作社。8年來,該社不斷壯大,成員由創辦時的4人發展到現在的450人,養殖面積也從300畝發展到9760畝,運行和管理日趨成熟。如今,戴大喜自豪地告訴記者,“磕頭買,燒香賣”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合作社根據社員意愿,到指定地方采購蝦苗,并要求廠家送苗種到塘口,由社員任意抽檢。不但購苗完全不用出門,賣蝦也不用費心。在羅氏沼蝦上市季節,合作社安排專人坐陣本地市場作中介,客商上門收購,每天成交量達1萬多公斤;合作社還以保底價收購社員的蝦子,由專人在上海、南通、杭州設立銷售窗口進行銷售。
“泥腿子”有了專業“保姆”
合作社不僅解決了一家一戶買難賣難問題,更解決了生產技術、標準不統一的難題。成立于2005年的高郵市界首水稻生產專業合作社,為農民種稻提供了從水稻育秧、機插、病蟲害防治到收割等一整套機械化生產的“保姆”式服務。去年,界首鎮六安村種植大戶蔣玉喜種植的水稻由于草害嚴重,加上管理不善,150畝地只打了3.5萬公斤稻谷;而隔壁的馮長山,由于得到了專業合作社的標準化生產服務,120畝水稻打了7萬公斤稻谷。今年蔣玉喜也請來了水稻生產專業合作社這個“保姆”,水稻畝產量預計600公斤。該合作社理事長郭登華告訴記者,明年他們的服務面積將達到2.3萬畝。
東臺市富安蠶業專業合作社利用蠶桑技術指導站、物資供應站和蠶繭收烘站,對社員實行統一供種、統一供藥、統一治蟲、統一消毒、統一管養技術、統一售繭標準的“六統一”綜合服務。10多年來,當地蠶繭產量、質量逐年上升。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盧克松表示,只要“一看一抓”,就能說出該蠶繭是否產自富安蠶農合作社。
在此次調查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專業合作社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統一,創出品牌,都制定了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嚴格執行統一標準進行生產的社員,不僅獲得了明顯的高效益,而且在種子、農資購買上,也得到不小的實惠。高郵市陽光特種水產專業合作社8年來在購買蝦苗、飼料、漁具等生產資料上累計為蝦農節約550萬元;東臺市富安蠶業專業合作社由富安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贊助免費孵化蠶種,也為社員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合作社期盼與龍頭企業平起平坐。
雖然合作社讓入社的農民嘗到了甜頭,但一些比較成熟的專業合作社已經感到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制約。
“要想增加羅氏沼蝦養殖的附加值,就要建加工廠,建冷庫,這些通常要建到工業園區里,可是我們進不起園,也進不了園。”戴大喜希望建加工企業、冷庫,拉長羅氏沼蝦產業鏈,但他的“合作社+農戶+基地+企業”的理想遭遇重重困難:“一方面,合作社在用地政策上沒個說法,農業用地和工業用地,收費上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想要擴大規模需募集資金,但合作社沒有固定資產,生產銷售的也都是鮮活水產品,根本無法抵押貸款。”
戴大喜提出,政府應該像扶持龍頭企業一樣扶持合作社。與高郵市陽光特種水產合作社東西相望的東臺市富安蠶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得到了龍頭企業的鼎力資助,就不存在戴大喜這樣的困惑。
對此,揚州市委農工辦農村經營管理處處長陳家根認為,合作社確實存在發展瓶頸,土地及融資方面的政策陽光尚未照進農業合作社。
采訪中,有關人士認為,作為市場的主體,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但在現實中,合作社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政府在鼓勵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社發展的同時,政策扶持要跟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