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很多居住在長江流域的人都與老張有同感。他們世代以打魚為生,但越來越嚴峻的漁業環境卻迫使他們的下一代不得不放棄祖輩們賴以生存的技能,外出打工。
10月31日,《2008長江漁民調查》正式結束。調查采用問卷的方式,就白鱀豚、長江江豚兩類水生哺乳動物以及白鱘、鰣魚等珍稀魚類的歷史分布以及資源衰退狀況,訪問了長江中下游(長江淡水豚類分布地區)的500位漁民。雖然數據仍在進行最后統計,但是參與此次調查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郝玉江博士卻陷入深深的無奈和難過。
“除了長江江豚還保持少量的數目外,白鱀豚、白鱘、鰣魚已經被列為功能性滅絕物種。也就是說,它們自身數量非常稀少,已然達不到物種繁衍的基礎數量,即使今年不滅絕,幾年后依然難逃厄運!焙掠窠f,以白鱀豚為例,豚類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物種,只分布在世界上的兩大流域,一是我國的長江,另一個就是亞馬遜河!暗L江的白鱀豚顯然沒有亞馬遜河的豚類‘好命’,受人類開發的破壞性影響,長江流域已經日益遺失原始風貌,白鱀豚的處境步步堪危!
事實上,白鱀豚在上個世紀就已經瀕臨滅絕。70年代,我國就開始進行白暨豚的研究工作,當時估計數量在400頭左右。由于受經費等因素的限制,這項調查后來被迫停滯。1999年,另一相關調查顯示,白暨豚的數量僅僅只有13頭。隨后,2006年5月國內外科研機構聯合發起了一次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專家最權威,設備最先進的考察,但結果卻讓在場的每個人都無比震驚和難過,竟然沒有發現一頭白鱀豚的蹤影!
同樣面臨絕境的,還有長江江豚!斑@本身是一個分布非常廣的物種,在亞洲的東部、南部,甚至波斯灣都有它的身影。”郝玉江回憶說,當初在調查白鱀豚時,長江江豚的數量還是非常龐大的。“90年代初為2700頭,但隨后短短的幾年間,就降為2000頭。到2006年調查時發現,包括鄱陽湖、洞庭湖以及長江流域下游地區,數量加在一起只剩下1800頭!
調查中,白鱘與鰣魚也基本上接近滅絕。“白鱘是一種珍稀的大型魚類,生活在長江的底層,由于個體非常大,尾段非常長,形似大象的鼻子,所以又名‘象魚’,現在數量十分稀少。而鰣魚是一種經濟型魚類,大的可以長到十幾斤,魚肉非常鮮美,由于鱗片非常薄,吃的時候不用刮鱗,蒸的時候還會散發濃濃的香氣,原本是江邊居民最愛食用的魚類,現在也基本上看不見了!薄
一位六七十歲的老漁民告訴記者,年輕時無論是鰣魚還是白鱘都經常可見!鞍作\一年可以打撈上幾十條,它的個頭非常大,一條就能將一艘小漁船裝滿,大的能超過1000多斤。但現在再也看不到這種情景了!
對于長江水生物種的急速減少,郝玉江分析說,近代人工開發是“元兇”!笆紫仁撬こ痰慕ㄔO,會直接影響魚類的產卵、繁殖和育肥等整個生物過程。其次是過量捕撈與非法捕撈形成的惡性循環。曾經生活在長江邊上的漁民有著不成文的約定,魚多的時候大家都自覺捕撈大魚,放生小魚;到某些魚產卵、繁殖的季節,就停止捕撈。但漁業資源的枯竭讓這些約定變成空文,捕魚的方式也越來越殘忍,電魚、毒魚、炸魚屢屢發生!
除此之外,江水污染也越發嚴重。小彤自小在長江邊上長大,他的童年不是去江里游泳,就是下水摸魚!艾F在不要說游泳了,你在江里隨便用手一舀,上面都是一層油花!焙掠窠f,未經凈化處理的工業、農業污水,把很多地方的水質都“折騰”的近乎成為魚類墳墓。“2005年在洞庭湖就集中發現了6頭江豚的尸體,經調查證實與水體農藥污染有關。然而更多的污染,還沒有這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往往是個漫長的發作過程。比如江豚的壽命往往在20年左右,如果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污水中,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濃度就會影響下一代的繁殖,通過母體傳到嬰兒體內,貽害無窮。”
與此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也間接影響了豚類的生存家園。郝玉江說,雖然從表面上看,這些工程并沒有改變物理環境格局,但對于豚類而言,仍然是一種對于棲息地的損壞。以江豚為例,它們原來可以在江段之間任意遷移,但水利工程會將環境分割,阻止這種遷移。
“盡管現實條件很不利,但我們仍然不放棄希望。”郝玉江說,目前他們正在連夜進行檢測尋找白鱀豚,希望能有奇跡發生!罢{查中,有漁民說自己曾在不久前看到過白鱀豚,但即便果真如此,保護并讓它們繁衍下去,也非常困難!
在此次郝玉江向長江漁民發放的問卷中,有一題這樣問道:您希望您的孩子將來也做漁民嗎?您認為做漁民對于下一代來說是個好工作嗎?99%的漁民回答了“否”。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