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丹東,天氣一天比一天冷。然而在東港市菩薩廟鎮的豐盛育苗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如今在丹東,不僅沿海地區,就連寬甸滿族自治縣和鳳城市這樣的山區,也嘗到了科技養魚的甜蜜果實。丹東市實施“科技興漁”戰略,通過科技手段大力發展“科技漁業”,轉變了傳統漁業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在大力保護水資源的同時更進一步提高了水產品的附加值,實現了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在丹東的寬甸、鳳城,漁業經濟成為當地的新興產業,而科技成為山區農民發展漁業經濟的強力支柱。
寬甸滿族自治縣大西岔鄉養殖戶主要搞水庫大網箱養魚。以前,他們的養殖品種主要是德國框鯉,不僅品種單一,而且經常發病。丹東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站內的工程師來到當地進行現場指導。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了市場上銷路好、經濟價值高、抗疾病能力強的鱖魚、香魚、黃顙魚等新的養殖品種,更新原來的老品種。養殖方式也改大網箱為小網箱,這樣便于養殖管理,疾病傳播范圍小,不易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經過改進,效果果然不錯。就拿其中經濟價值最高的斑鱖魚來說吧,平均箱產3000千克,產值達到24萬元,不但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其技術還輻射到周邊地區。
今年,漁業科技特派員來到寬甸的長甸鎮和紅石鎮,指導養殖戶利用鴨綠江溝岔、背風向陽的地方,采用2×2米和4×4米的網箱進行斑鱖苗種培育取得成功,使當地養殖戶增加了10余萬元的經濟收入,不僅解決了斑鱖苗種短缺的問題,為今后進行斑鱖魚的天然苗種繁育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為丹東的“科技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漁業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不是對立的,科技成為二者協調發展的“調和劑”。東港市通過發展科技含量高、占用資源少、單位產出高的設施漁業,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同生共榮,取得的成果相當顯著。
綿長的海岸線和豐富的淺海、灘涂資源,是東港市發展設施漁業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在此基礎上,東港并沒有盲目地鋪攤子、大上規模,而是針對實際,采取“土洋結合”的辦法讓室內外相結合,把蝦池養殖和工廠化生產對接,在溫室大棚里育苗,待幼苗長大后再移到蝦池中育成。這種方法使資源實現了最大的產出,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
菩薩廟、椅圈、北井子等一些沿海鄉鎮首先行動起來,積極推動設施漁業的發展。菩薩廟鎮海洋紅村大力推廣立體混養技術,實行科學養殖,走出了一條設施漁業發展的新路子,成為最具潛力的主導產業。多年來,他們的養殖效益穩步增長,全村從事水產養殖業的達200余人,每年水產養殖業都可使農戶增收1000余萬元。
現在,丹東市通過科技手段大力發展“精品漁業”,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目標。丹東市在海蜇、梭子蟹養殖的基礎上,把海參養殖作為“精品漁業”的新亮點。特別是“低鹽度海水養殖技術”的突破,為丹東大規模發展海參養殖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東港市黃土坎農場把原牙鲆魚養殖場轉包給東港市誠信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并采取調整池塘、集中供水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企業順利進行海參育苗和養殖。這樣,海參的養殖技術和養殖規模迅速提高,從而拉動了全場海參養殖業的發展。
目前,丹東以東港海防路為中軸規劃興建的一條以水產養殖為內容、以精品漁業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動力、以高效及創匯為目標的“一帶八區”精品漁業產業帶已進入實施階段。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