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華龍網—重慶日報資訊: 去年這個時候,重慶市合川區錢塘鎮石墩村養魚戶陸大勇還在愁眉不展———自家池塘養殖的草魚不僅產量低,而且因為平時沒注意魚病的防治,銷路也不好。近日,記者采訪了解到,今年在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專家唐毅的科技幫扶下,草魚產量提高了,一口26畝的池塘比去年多賺8萬多元。
隨著重慶市網箱養魚的取締,池塘養殖業正在各區縣蓬勃發展。但從眾多地區的養殖技術和養殖水平看,仍十分落后。據合川區水產站有關負責人介紹,由于缺乏正確的養殖觀念和養殖技術引導,該區歷年池塘養魚產量極少達到1000余公斤/畝,多數產量在400—600公斤,養殖效益通常不足500元/畝。
今年2月,重慶市科協和西南大學科協聯合組織的支農助農項目———“抗病草魚池塘混養高產養殖技術”在合川啟動實施。負責該項目的唐毅副教授來到陸大勇的池塘養殖基地,對所選飼料樣品的營養成分進行嚴密的檢測分析,確定了具體的投飼技術方案。此外,他根據不同時期魚苗易發生的病癥和病因,指導養殖戶確定用藥方案,有效地對魚病進行防治。
陸大勇告訴記者,通過專家的指導,自己慢慢地學到了很多養殖和魚病防治技術,今年池塘魚產量達到1500余公斤/畝,畝純利潤達到5000余元。經過該項目的試驗示范,在區科協的推廣下,合川區農民養魚積極性顯著提高,廣大農戶準備明年把稻田變魚塘。據統計,年內合川區將新增池塘面積近2萬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