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日前,筆者在山東墾利現代漁業園區看到,由東營惠利海產養殖有限公司投資的2000萬元設施漁業一期項目已完工,目前已飼養海參120畝,工廠化養殖大菱鲆10000平方米。目前,黃河口海參養殖面積已達2000余畝,“黃河入海口不產海參”已成歷史,海參養殖將撐起漁民錢袋子。
海參本來是不適合在泥質海岸生長的,為了讓這些嬌貴的客人安家,2004年墾利縣在孤東海堤內的十八號橋采用投石造礁的方法,投資150余萬元建成了50畝高標準海參養殖池塘,當年11月份投放了規格為120頭/公斤的大規格刺參苗種26萬頭進行養殖試驗。目前,海參已生長到平均8~10頭/公斤,最大個體達到0.5斤,已開始上市銷售,平均價格120元/公斤,預計畝效益可達4萬元以上。今年這里已建設1處海參育苗場,發展海參養殖400畝,成為東營市規模最大的海參養殖基地。
刺參試養的成功為當地漁業結構調整開辟了新的渠道。當地農民張樹坤利用舊蝦池改造養殖海參,通過對舊蝦池進行清淤加深,水泥瓦護坡,塑料纖維布鋪底,利用預制塊、鋼瓦、水泥瓦搭建附著基,為海參建起簡易而舒適的生長環境。他投資260萬元養殖海參300畝,投放優質刺參苗種180多萬頭,目前海參長勢良好。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的金海田海珍品養殖公司等4家客商也紛紛落戶墾利縣從事海參養殖,全縣今年已落實海參養殖面積1000畝。 (農民日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