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網:廣東省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偏南的西江、北江下游出海處,水產養殖業發展得天獨厚,是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然而,隨著做水產養殖經營的人越來越多,同質化競爭一度變得非常激烈。這個時候,質樸勤勞的養殖戶們主動求變,用一個個奇妙的法子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瘦魚肥荷包"便是眾多創富故事中的一個。如今,隨著市場需求不斷提升,單純"瘦魚"已經不能一呼百應,"無公害"作為一個新的流行詞匯,對漁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周,中山健康產業感受之旅走進港口鎮港南水產養殖場,數十位市民代表親眼目睹了這個廣東省無公害水產品基地的風采。
無公害養殖保健康
那么,“瘦魚”和“無公害”又是怎么結合起來的?黃錦華告訴記者,把一條3 公斤左右的魚養瘦的過程,本身就是讓魚更加健康的過程。他說,把魚養“瘦”能夠提高魚的品質,減少魚的病害,是一種健康生態養殖的過程,符合自然環保和無公害的特點。
也許有人會認為,不給魚喂食可以減少很多污染來源,如果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了。恰恰相反,那些從來不知饑餓為何物的魚一旦缺少食物,會把所有能找到的東西吃進肚子里,而水體污染才是漁業養殖病害的一大源頭,因此,只有把好魚塘的環境關、水質關,才算真正掐住了污染源。
在這段把魚養“瘦”的時間里,要保持水質的干凈,控制塘水含氧量;不向魚塘投放任何飼料、生物添加劑和漁藥;偶爾在魚塘撒些鹽,一來可以消毒,二來可以刺激魚的活動頻率。持續一段時間后,魚的脂肪和“贅肉”會逐漸減少,肌肉變得有韌性。更重要的是,魚體內的藥物殘留也在這個過程中減少,魚的抗病能力也大幅提升,減少了對人體健康的威脅。據說,經這種“饑餓療法”瘦身排毒之后的魚,連魚腸都非常干凈,一條魚下鍋15分鐘即可蒸得通熟,還能做成魚生吃。
一個細節即可看出瘦身之后的魚多么具有活力:現場工作人員從魚塘中撈起一條2公斤左右的鯇魚,放到地上準備讓記者拍照。不料還未及閃光,那魚就來了一個“鯇魚打挺”,從距離魚塘兩米多遠的岸邊躍入水中。
他人養肥我養“瘦”
提起港南水產養殖場,多數業內人士都不會陌生,這里是港口鎮的水產品流通大戶,是掛靠在中山食品水產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注冊基地,2004 年就成為當時該鎮唯一的省級無公害基地。但是,對于這里的養魚方式,首次來到這里參觀的人則往往要花點心思來“消化”。
據養殖場負責人黃錦華介紹,在這里,養殖戶不是將魚苗養大至成品魚,也不是將成品魚繼續養成大規格魚,而是將成品魚放在水塘里“吊養”大約40天,期間不投喂任何飼料,把大魚變成瘦魚。一般來說,吊養之后的魚重量會 “縮水”20%左右,瘦身之后的魚肉質結實、爽滑,沒有泥味、腥味,且更加健康,受到各地市場的歡迎。據悉,這里每天為香港、深圳、珠海、廣州等地供應鯇魚、鳙魚達8~10噸。看似流通量大,實際上360多畝水塘總共只有4個人勞作,最少的時候只有2個人。
在消費者口味越來越高、傳統養殖陷入同質化僵局的時候,僅讀過三年小學的黃錦華憑借一股韌勁和積極開拓、主動求變的精神,把競爭力不強的四大家魚打進香港,不僅自身率先實現傳統與市場的對接,還為他人提供了經驗,帶動了港口鎮四大家魚的養殖,成為漁農增收的一大主力。黃錦華也被授予“廣東農村青年生產經營能手”稱號。
嚴密的準入、監管措施保安全
魚在瘦身過程中可以保持無公害,但前面說到,這里的魚是從別處買來,如果魚在進入基地之前已經染病,又該如何是好?面對記者的疑問,黃錦華表示,這里的準入標準是同樣嚴格的,不是隨便從漁民那里收購;為水產基地提供成品魚的下游供應商,也都屬于中山水出的注冊合作基地。從魚苗孵化場開始,一路下來組成了一個從養殖到加工到流通的鏈條,其中每一環節都有嚴格的監管程序。
據悉,凡屬中山水出的合作養殖基地,都有系列措施確保水產質量,實施健康小區養殖。比如,在有關部門備案注冊了 "供港澳食用水生動物養殖場",并納入中山水出的統一管理,所有養殖場實現高標準養殖,規范管理,嚴格藥品、飼料投入,保證水質;對每批銷出的魚苗頒發"出生證",全程造冊登記,從源頭把好塘魚質量安全關。此外,中山水出會派出技術人員不定期到合作場檢查、督促、指導養殖等。除了自我監管外,相關部門的監管措施同樣一絲不茍。水產局會定期對養殖基地進行水質檢測,農業局則會定期抽取魚樣,確保魚肉能夠安全上到餐桌。目前,全市各個鎮區都設有魚蝦養殖病害測報點,為及時抓好水產病害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專注養殖 確保質量
聽著關于無公害養殖基地的介紹,不覺已到中午時分。參觀的人們開始尋思著到哪里能夠試試新鮮的魚肉,然而舉目之處都沒有食店的蹤跡。據了解,近年來,為追求經濟效益,一些魚塘紛紛開始開辟副業,在魚塘邊上設餐廳,像山里人家那樣做起 "農家菜"生意,但是,港南水產養殖場并沒有跟風采取這種做法。黃錦華表示,現在很多外地人吃飯都喜歡就地取材,隨取隨食,在魚塘邊設餐廳肯定有市場,能夠增加經濟收入。但是,設了餐廳之后,隨之而來的是生活污水和食物殘余激增,對于一個傳統水產養殖基地來說,很難確保這些排放不成為西江的"陸上污染源"。因此,目前還是全心經營好"瘦魚"的老本行,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市場競爭力。
■相關鏈接
中山市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并采取相關措施保障水產品的質量安全。
●認真組織實施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計劃
按照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有關法律法規,加大力度推行無公害水產養殖,同時做好技術支撐服務和檢查監督等工作。
每年全市抽樣檢查草、鳙、甲魚和鰻鱺等品種150個樣品,檢測孔雀石綠、磺胺類、土霉素、環丙沙星、氯霉素、甲基睪丸酮等六個項目,檢查指標近200項次,檢測合格率達96.5% 以上。同時,認真執行陽性樣品追溯制度。一旦發現樣本異常,立刻組織檢查養殖場的漁藥存放和使用情況,并對超標樣本所處的養殖池塘采用施用微生態制劑、勤換水、少喂料等技術措施進行"凈化處理",對其進行跟蹤抽樣檢測。
●積極開展水產品藥物殘留整治及水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
重點規范苗種許可制度和規范用藥制度,對沒有申領《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場進行限期整改,確保苗種場發證率達100%。同時加強對養殖場的整治,尤其是重點檢查養殖場的藥物的存放和使用情況。徹底杜絕違禁漁藥的存放和使用,對存放少量人用藥(如葡萄糖)、化工藥品(如福爾馬林)的苗種場和養成場,也給予口頭警告及責令其撤離藥物。
●改善、優化池塘養殖條件,為健康養殖打下良好基礎
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基崩塘淺的老化低產池塘的整治的力度,并把基塘整治當作體現廣大漁農根本利益的"民生工程"來抓。按照高標準(通水、通電、通路、通橋,池塘面積6-12畝,塘深達2.5-3.0米,坡比1:1.5)整治老化的低產池塘,已成了我市池塘水產養殖在冬春季節的常規工作。大力推進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行動計劃,推進水產養殖實現標準化和規范化。
●加強水產養殖病害防治和防疫檢疫工作
建設市級實驗室,支持各鎮區建設鎮級水產病害防治實驗室,建立市鎮兩級病防實驗室網絡。以中山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站為主要技術支撐,依靠各鎮區農業服務中心漁技技術力量,減少病、弱、殘、次的水產品,從而控制好水產品質量。據統計,2008年上半年全市水產技術員到塘頭為養殖戶診治水產病害260次,診治魚蝦病面積1.3萬畝,其中市級技術機構技術員先后31次到塘頭為養殖戶診治魚蝦病1420畝。
●積極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大力開展創漁業名牌活動
組織生產、流通加工企業進行HACCP 體系國際認證、出口歐盟注冊和ISO 系列認證;同時積極制訂和實施漁業地方標準,市海洋與漁業局與東升鎮、珠江水產研究所合作制訂的《無公害食品脆肉鯇養殖技術規范》在全省推廣應用。
●積極應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對各種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高度重視,及時應對,避免出現水產品質量安全事故。如市衛生局去年在市場上抽驗田螺等水產品對霍亂弧菌呈陽性反應時,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市衛生局等部門當即在港口、民眾、東升、西區等鎮抽取樣品進行檢測,結果在20個樣品中霍亂弧菌均未檢出,排除了在池塘、江河帶菌的可能性,為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力依據。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