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誰能想到,去年3月、12月分別為膠南、即墨等地大面積得病海參治好病的救命藥竟是白泥造的呢?6月5日上午,記者在青島堿業股份有限公司發現了這一秘密。曾經直接排放到膠州灣中,形成至今仍存在的大面積視覺污染的白泥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可制“救命藥”的“寶貝”。
白泥“添堵”膠州灣
在膠州灣東部,有一片海域看上去白茫茫的,覆蓋這片海域的,就是白泥。白泥是制堿過程中的副產品,青島堿業年產純堿60萬噸,就會產生18萬噸的白泥。在 1987前,可沉淀出白泥的蒸餾廢液就直接流入膠州灣。盡管白泥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無重金屬、放射性等有毒物質,但仍在海域內產生了巨大的視覺污染。目前,通過海水自凈,已由原9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1.5平方公里。此前經各方論證,本來確定了圍壩造景綜合治理方案,但由于今年兩會上,9號議案明確提出要有效控制填海,嚴格控制占用海域的項目建設,目前這一方案尚在論證中。
圍壩攔渣有“三得”
在堿廠,記者看到三個巨大的白泥沉淀池,其中一個容積為 40萬噸的沉淀池內,正源源不斷地注入蒸餾廢液,池內下方是沉淀的白泥,上面是一層藍綠色的液體,“上面的清液用來制氯化鈣,下面的白泥經過晾曬、清挖、混拌,就可以成為工業園回填用土”,公司副總經理王遠指著不遠處兩棟正在建設中的小樓告訴記者,“那就是在用白泥回填的地上蓋的,可承受 6層以下建筑。”
6月份訂單 1000噸
除此之外,白泥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制造“救命藥”。堿廠總經理邢建坪說,“救命藥”是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歷時4年聯合研制開發的以白泥為載體的高科技產品,是一種優良的水質改良劑,可用于水產養殖、污水處理、赤潮防治,“對海參、蝦、蟹、貝、魚等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效果顯著,還有促生長效果;而且對赤潮生物消除效果也很明顯。”他笑著告訴記者,自今年3月剛投入工業化生產以來,“4月份銷售120噸,5月份銷售 300噸,6月份訂單就已接了 1000噸。”(半島都市報)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