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天津市東麗區一施工單位日前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大片貝殼。專家經GPS衛星定位等多種測量,最后確定在地下發現的是牡蠣礁,年齡在2000歲左右。
由于施工人員和部分群眾對于貝殼堤和牡蠣礁的區分不分明,起初一些人認為此次發現的是貝殼堤。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環境與水資源研究室的近現代地質變化研究小組有關專家說,貝殼堤是由貝殼沙、貝殼碎屑以及牡蠣等多種貝殼構成,是在千百年的氣候、地殼等變化中,被風、水流等因素從其他地方搬運至地表的,屬于后來形成的。而牡蠣礁多是完整的牡蠣,層層疊疊排列著縱向生長。它們原生于海中,后來被泥土埋藏于地下且未被搬運。也就是說,新發現的牡蠣礁在幾千年前曾是就地生長的鮮活生命,比貝殼堤更古老。
專家介紹說,此次天津市東麗區發現的這些牡蠣礁之前并沒有史料記載,也未曾被地質專家發現。這些牡蠣礁為長重牡蠣,又稱太平洋牡蠣,在生長過程中對海水鹽度、溫度均有要求。此次施工人員在地下6米處發現牡蠣礁后又向下深挖2米,但并沒有觸及牡蠣礁最底部,經推算牡蠣礁至少生長于2000年前。專家指出,在這些縱向生長的牡蠣礁中夾有橫向生長的牡蠣礁,說明在它們的生長過程中,曾經遇到過周圍環境的巨大變遷。
東麗區位于渤海灣西北岸,其地下埋藏的牡蠣礁及其上覆蓋的泥質沉積,準確記錄了該地區反復發生的從以海洋環境影響為主向陸地環境影響為主的環境變化。通過對它們的研究,可以從中尋找到陸地與海洋之間的海岸帶這一過渡地域所記錄的全球變化新證據,從而了解天津城市先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及其變化,對于天津未來的開發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目前,研究小組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等多種儀器對200平方米內的牡蠣礁進行了初步測量,下一步他們將致力于牡蠣礁確切年齡、空間范圍等數據的深度研究工作。(央視國際)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