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南方農村報資訊:2月23日,在由珠海平沙鎮東風羅非魚養殖基地辦公室主辦的“廣東省水產科技入戶培訓班”上,南方農村報記者隨機詢問數個參會養戶的養殖模式,得到幾乎一致的回答:羅非魚與白對蝦混養。
珠海市平沙農業資源管理中心水產部總經理甘吉書亦向記者證實,因混養模式的穩產穩收,從2003年到現在的6年時間里,越來越多的養戶從精養對蝦或其他品種轉為魚蝦混養。在平沙鎮東風羅非魚養殖基地的1.5萬畝池塘中,“90%的池塘是羅非魚與白對蝦混養!
普及:6年內達九成
據該基地辦公室副主任廖春華回憶,這個基地是在2003年5月投入生產使用的。作為珠海北極品水產有限公司新開發的羅非魚原料供應基地,在技術人員的推廣下,當年就有近六成的養戶養殖羅非魚。
但由于當時羅非魚的價格較低,每斤才3元左右,養殖效益不高,這讓養戶們感到迷惘,該作何改變呢?2003年的對蝦價格較高,還是餐桌上稀客,一些曾養過對蝦的養戶找到主管技術的廖春華,詢問可否嘗試在池塘里投放蝦苗,以求增加效益。
“說實在話這種羅非混養蝦模式我們也是第一次接觸!睆睦碚撋现v,雖然可以行得通,但廖春華心里并沒多大底氣。不過他對養戶充分利用池塘的立體空間和當地半咸水的優勢、自我探索提高養殖效益的做法比較贊同。
雖然當時每畝養成的對蝦只有幾十斤,但由于蝦價高,魚蝦混養的養戶賣蝦所得也頗為豐厚。與精養羅非魚的養戶對比,他們每畝池塘能多收數百元。因此,許多精養羅非魚的養戶第二年就轉到混養模式。
經一年的摸索后,養戶們逐漸掌握羅非魚、對蝦的投放密度與相關養殖技術要點。2005年羅非魚混養白對蝦養殖技術已進入成熟階段,廖春華與同事們也開始在平沙鎮東風羅非養殖基地大力推廣羅非魚與對蝦混養模式,魚蝦混養大軍也越來越壯大。到今年初,平沙東風羅非魚養殖基地已接近九成的池塘是以該模式進行養殖。
優勢:穩產穩收
平沙鎮東風羅非養殖基地的養戶張華良是最早一批進行魚蝦混養的!棒~蝦混養,穩產穩收。”他一語道破魚蝦混養模式的好處。他認為,魚蝦混養,除了充分利用水體空間,提高單位產量,還可通過魚吃病蝦這方法有效控制對蝦發病傳染死亡,對蝦成活率較高。
另外,魚蝦混養,一般只投羅非魚料,而對蝦以攝食羅非魚殘餌與天然藻類、浮游動物為主。這樣不但充分利用了飼料,還能有效控制飼料對水體的污染,維持好魚蝦的生長環境,做到無公害養殖。
由于飼料利用率、魚蝦成活率高,用藥少,張華良去年的養殖成本僅4元左右。張華良的羅非魚投放密度一般為3000尾/畝,而對蝦苗全年共8萬尾/畝,分三次投放!叭ツ耆晡业某靥辽蟽H有20條羅非魚死亡。”這樣每年他的10畝塘都能收獲2000多斤的50支/斤的規格蝦。原為保本的羅非魚的收益不算,對蝦按10元/斤的價格計算,“我每年至少能有兩三萬元的收入。”
而許多對蝦精養戶多是一年掙錢三年虧錢,辛苦幾年,“錢包沒我的鼓。”張華良認為,每年穩定的收入,讓原先精養對蝦的逐漸都“棄精從混”。
在珠海平沙從事羅非魚苗生意多年的李偉峰告訴記者,羅非魚混養白對蝦這種模式所需的地理條件是要有淡咸水,因為南美白對蝦在苗期需要在咸水中生長。他曾試過在的淡水塘中做過實驗,結果白對蝦苗放下去沒能存活。現在該模式主要分布在珠海、江門臺山等沿海區域。如果在淡水區域,則需投放淡水蝦苗(如羅氏蝦)。
他認為,魚蝦混養是個好養殖模式,能讓養戶保證收入,值得推廣,F在在各地看到魚蝦混養的不多,主要是推廣力度不夠,許多養戶對此模式毫不了解。而一些養戶追求養殖高產高回報,對魚蝦混養這種穩定但無高利潤的方式不太感冒。這也限制了該模式的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