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山西日報資訊: 3月2日,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漁業基地一片繁忙,不同的是,昔日最暢銷的羅非魚退居“二線”,冷水鱘魚成為市場“新寵”。據了解,這里的冷水鱘魚養殖面積不足20畝,但是其2008年產值達525萬元,是之前羅非魚的兩倍,占陽泉全市商品魚總產值的60%。陽泉市克服電廠關停的不利因素,通過結構調整,使得與之相關聯的漁業養殖不降反升。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娘子關附近的農民充分利用娘子關電廠的余熱水養殖羅非魚,娘子關鎮逐漸成為全省有名的羅非魚生產基地。到2006年,全鎮溫流水羅非魚養殖面積105畝左右,年產量約800噸,年產值約1120萬元,分別占陽泉市商品魚年產量和產值的70%和80%。特別是當地的羅非魚養殖大村坡底村,600余戶村民中有1/3的農戶從事羅非魚養殖,漁民人均年收入4000元。2007年6月,為“節能減排”,娘子關電廠兩臺10萬千瓦發電機組關停,致使娘子關漁業基地養殖區水溫下降,與之相關聯的漁業養殖陷入困境。
電廠關停,如何又能使與之相關聯的漁業養殖不受影響?從2007年開始,娘子關漁業基地尋找新的替代品。他們先后從河南、山東等地引進淡水白鯧等名優品種進行試養。市水利、財政、科技等部門為娘子關地區漁民引進鱘魚等新的適宜品種和冷水養殖技術。通過幾年試驗比較,最終把目標鎖定在養殖效果最好的魚種——鱘魚身上,并逐漸推廣,形成了一整套“流水養殖鱘魚技術規范”。
據介紹,與羅非魚相比,鱘魚的養殖投入略高、產量不相上下,但其市場價格很好,純利潤可比羅非魚高出4倍多。真可謂節能減排,一石二鳥,環境好了,收入高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