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漁業報資訊:“四周筑壩池中開溝,水從外注兩米就夠;養魚放蟹再帶青蝦,一季收成幾茬糧價!”簡單一句順口溜,總結了蘇南農村20年的兌水養殖經驗。這個經驗由江蘇省常州市溧陽上黃農民通過生產實踐、自行開發研究、自行推廣實施,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可喜成果。
如今,這項兌水養殖生產技術由畝產魚幾百斤到畝產一噸,從單一養魚到養殖蟹蝦鱉貝珠特種水產,應用面積由幾十畝擴展到上萬畝,推廣范圍由一個村到一個鄉鎮,再從一個縣嫁接、影響、擴大到幾乎整個大江南北的淡水圍養。有人說,這是一項沒有進行“專家鑒定”的民間科技優勢。
從糧農到漁農兌水養殖開創鄉村致富路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江蘇省溧陽市上黃鎮當時的壩里村農民史小六、史祖勤在幾十畝產糧田進行實驗,用一種圍堰的方法對平地水田進行囤水養魚,幾年下來畝產達到三四百斤,純收入是當時種植糧食的好幾倍,兌水養殖引發了村民們濃厚的興趣。1988年,兌水養殖引用到灘涂圍堰養殖中,當年獲得畝產400斤的好收成。
壩里農民的生財之道傳遍了四鄉八里,不到3年時間,僅上黃鎮的兌水養殖就發展到5000畝,商品魚產量達到100萬公斤。此項未經“鑒定”的上黃農民兌水養殖致富技術,迅速成為名聞遐邇的新聞熱點,養魚也成了上黃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從粗養到精養科學養殖推動產能大飛躍
兌水養魚,究竟有多少規律可循?沖兌形成寬水體的水深多少為宜?水色如何培養?能見度怎樣調控?種苗投放密度幾何?餌料投喂與常規養殖有啥不同?池底水草種植密度會給魚群帶來什么影響?一連串的問題,起初,這里的農民誰也沒辦法回答,因為沒經驗。
幾年以后,他們終于把準了兌水養殖的“脈搏”。例如,上黃地區全年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149.7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5.4攝氏度左右,無霜期平均224天。這些自然環境對于養殖水體的水色、水溫、微生物繁殖都會產生制約作用。通過實踐,他們給兌水養魚的注入水深確定以1.5米~2.0米間,水體能見度以30厘米~50厘米為好;池內地溝呈“十”字型、“井”字型,最適合魚群隱遁休養,且利于收獲時放水捕撈;池內水草種植適度布局,以不覆蓋池塘水面為宜;伏天高溫與初秋時節及時清除過密水草叢,控制耗氧量;適度布局增氧機、充氧管道,及時給水體輸氧。
待兌水養殖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農民把一個個兌水漁場轉化為精養魚池,產量大增,效益提升。銀鯽,又稱“大板鯽”,灘涂兌水養殖場的畝產居然高達1000公斤,提前實現了灘涂兌水養殖畝產“噸魚”的科學實驗目標。
從池塘到灘涂混合養殖拓展水產新領域
上黃、埭頭、后六、別橋等鄉鎮的漁農們又開始對沿湖地區的灘涂實行圍堰打壩,把兌水養殖技術應用到灘涂開發建設上,讓那些幾千年來只長雜草的荒草灘,變成了產金出銀的養殖場。灘涂兌水養魚的品類也開始多樣化、多元化、復雜化。
多樣化是增加常規魚種放養,是根據魚類水層生長特點,根據灘涂兌水魚池水層進行分層放養魚種魚苗;復雜化則是對水體進行混合管理,投放雜食性水族品種,例如魚珠混養、魚蝦混養、魚蟹混養等。同時,大力開展立體綜合養殖,拓展種草養殖、魚豬桑養殖、魚林果養殖等“海陸空”(即水體、陸地、空中)綜合立體生產方式,大大提升了兌水養殖的經濟效益,漁農們自豪地說:“水里養殖魚蝦蟹,地上養著大肥豬,鮮果當空掛枝頭,真是海陸空三方來財哩!”
灘涂兌水養殖操作方便,只要解決一些基本放養技術,合理地對養殖池塘進行控溫、控色、控量,開展混合放養水產品,實行高檔魚、蝦、蟹、鱉、貝等特種養殖,就能夠達到養殖效益最大化。
從本地到他鄉推廣養殖收益惠及眾鄉親
這項沒有經過專家鑒定的民間科技,易學、易傳、易推廣。上黃鎮作為一個近湖鄉鎮,現已擁有1500多個水產養殖戶,全鎮利用灘涂圍堰實施兌水養殖面積達到8000多畝,池塘養殖1749畝,稻田兌水養殖6349畝,湖區圍網養殖15000畝,每年上市水產品3000余噸,形成2.3億元水產總產值。目前,該鎮已經成為特色養殖重點功能區。
溧陽市有20多萬畝養殖水面,如今,引植實施兌水養殖技術的總面積已經超過10萬畝。金壇、武進、高淳、溧水、宜興等地早已引植成功兌水養殖技術,兌水養魚、兌水養蟹、兌水養鱉、兌水養蝦等在各地形成一整套成熟技術,建成了源源不斷的水產品生產基地。現在看來,兌水養殖是根據養殖當地實際環境,結合科學養殖經驗,不斷摸索創造養殖新條件,收到促產增收真實效的養殖經驗。該技術的功能與效益,在我國淡水養殖生產中正產生連鎖效應,已經花開長江南北。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