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水產動物冠狀病毒的研究國內外報道均較少,也較膚淺。
國內關于冠狀病毒的報道僅集中在鰻鱺“狂游病”。陶增思等(1997)首次發現并證實鰻鱺“狂游病”的病原——鰻鱺冠狀樣病毒(Coronavirus-like Virus),該病毒主要侵害鰻魚的肝臟、腎臟和心臟,流行于福建省,主要危害非洲鰻鱺、歐洲鰻鱺和部分日本鰻鱺。岳玉環等(1998)研究了此病毒的細胞分離和培養。但顏江華等(1997)認為該病毒對腦實質細胞易感,整體形態學特點與彈狀病毒科(Rhobdoviridae)相符,黃印堯等(1998)認為該病原為彈狀病毒樣病毒。姚金水等(1998)認為該病也可由許多非病毒因素而引起。
該病主要流行季節為5~10月份,7~8月份為發病高峰,呈暴發性流行。發病池塘病鰻死亡率為60%~70%,嚴重者可達100%。當年鰻(體重100~150g)和2齡鰻(400g以上)均易發病死亡。從開始發病到發病高峰約7d,由發病到死亡約15d。先在個別池塘發病,隨后其他池塘鰻魚相繼發病。
國外研究的相對多一點。Wongteerasupaya,-C.等(1995)發現對蝦黃頭病(Yellow-head virus ,YHV)可引起泰國對蝦(Penaeus monodon)急性感染,導致很高的死亡率,該病毒類似于棒狀病毒或冠狀病毒。Cowley,-J.A等(2000)研究了來自該病毒22kb dsRNA的兩個重疊的開放閱讀框架(ORF):ORF1a and ORF1b,認為與冠狀病毒聚合蛋白體有關。Ziebuhr, John 等(2003)對此病毒基因進行了分析,認為是類冠狀病毒。
Hetrick,-F.M.等(1993)從長須鯨身上分離出許多新病毒,其中包括冠狀病毒。Herrmann,-J.E.等(1994)對貝類腸濾過性病毒病進行了研究,認為含有腸冠狀病毒,但該病毒不是致病的決定因素。Sigari,-G.等(1999)在研究Arenzano 海灣貽貝肝炎A樣病毒(HAV)和Norwalk-like 病毒時,也檢測到了冠狀病毒樣病毒。Miyazaki,-Teruo等(2000)研究日本錦鯉的皮膚潰瘍病,電鏡下觀察壞死細胞,發現有冠狀病毒樣病毒顆粒。Harald Granzow 等(2001)從a white bream上發現了一個新病毒,有包膜,形態特征類似冠狀病毒穗,20~25 nm大小。(杭州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編輯:鄧潔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