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重慶網消息:時下,在農村許多農民發展種養業,為了減少風險,常常是“摸到石頭過河”。而銅梁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的技術員,根據群眾的心理,當起了養魚的“模特”,養魚農民跟著他們干,養魚就沒有技術的風險。
4月23日,記者在銅梁縣水產部門了解到,為抓好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廣大養殖戶的經濟效益,銅梁水產技術推廣站組織科技人員,每人出資1萬元,在水產養殖大鎮的侶棒石蛤村返租魚池60畝,并與農戶簽訂了為期10年的返租魚池協議,辦起了水產科技示范場。
銅梁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王永吉告訴我們說:“幫助漁農致富增收,水產科技人員責無旁待,我們通過建設水產科技示范場,既可以改變過去“紙上談兵”的狀況,同時也為全縣的漁農提供了參觀學習的現場,還可以為全縣大面積水產養殖提供種苗。”
水產科技示范場是農民科學養魚的活教材?萍既藛T把新品種、新技術拿到示范場里進行試驗和示范,讓周邊的農民跟著學、跟著干,示范場所獲得的良好效益對農民也是一種無形的帶動。
銅梁縣平灘鎮四方村三社農民劉谷,以前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種植莊稼的農民,對于養魚他是一巧不通。2007年他承包四方村群眾的土地120多畝,辦起了養殖場。不懂的技術,他就跑道水產站的示范場進行學習,幾年的養殖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銅梁縣平灘鎮四方村三社農民劉谷說:“確實我四方漁場也得到了水產站、農業局的支持,在技術方面,各方面都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我這個魚基本上是養殖成功的,新品種廣東水花這些都是水產站他們給我引進進來的,我們感謝水產站!
銅梁縣是重慶市水產養魚大縣,年產成魚1.5萬噸。但是,全縣水產養殖品種以草魚、鯉魚、花鰱、白鰱等為主。 為進一步加大水產養殖結構調整力度,推進優勢養殖品種產業化開發,使水產養殖業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銅梁水產技術推廣站針對水產養殖品種單一、技術含量不高、價格低廉等情況,他們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地在水產養殖品種和結構優化上做文章,引導漁民走高質、高產、高效的道路。
銅梁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 王永吉說:“為打破傳統四大家魚獨霸市場的格局,我們積極引進推廣了名特優新品種大口鰱、黃辣丁、江團、翹殼、叉尾鮰,還有銀鯛等新品種30余個,并形成了規模的生產的養殖規模,特種水產養殖的大力推廣和普及,不僅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而且比飼養普通的魚類經濟效益還可以提高5到10倍!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