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荊楚網-湖北日報資訊: 每個水泥池內,好多條百十來斤的鱘魚在流水增氧池里歡快地游動。溢出魚池的水,帶著魚的排泄物,經過水生植物養殖區沉淀、分解、過濾,再回到魚池,水質達到國家水產品養殖標準,可反復利用。
4月25日,在宜都紅花套湖北天峽鱘業公司的鱘魚養殖工廠,記者看到我省先進的工廠化漁業養殖一幕。“工廠化養殖,有三個好處。”公司副總經理彭卓群介紹。一是投入品可以控制,魚的品質更好更安全。二是生產效率更高。因為借助地溫,魚池水溫常年控制在15℃—25℃之間,魚全年都可以生長,工廠里養一年,相當于清江里養兩三年。三是零排放,客觀上節約了資源,保護了環境。
天峽鱘業公司是清江庫區網箱養魚的帶動者,庫區內迅速發展的網箱,曾被譽為農民的水中存折。
宜昌市曾雄心勃勃地規劃,將網箱養殖面積發展到50萬平方米。但這一美好愿景還未來得及實現,生態系統受傷的大自然就開始無情地反擊:2006年4月,清江流域網箱養殖的鮰魚大規模發病。記者當年到當地采訪時,目睹到部分江段水質呈現出醬油顏色。
在2007年的美國技術壁壘貿易爭端中,尚未從大自然反擊中緩過勁來的鮰魚產業,又遭受市場重創,加工產品嚴重受阻。
接連而來的重創,讓不少漁民損失慘重,落下傷心的淚水。
市場與自然的雙重阻擊,催人反醒。
一直致力于魚子醬出口加工的天峽鱘業公司敏銳地意識到,水產養殖,存在市場、自然及不可控因素污染水源等多重風險。
2006年底,公司年產鱘魚100噸的工廠化養魚車間投入使用。經過兩年試運行,技術日漸成熟。
今年,公司又投資6000多萬元興建二期工程,目前整體施工已完成,進入收尾階段。工程近期投產后,年可生產鱘魚1200噸至2000噸。
回首往事,彭卓群深有感觸地說:追求生態養殖,這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痛定思痛,宜昌市水產局因勢利導,引導養殖戶壓縮網箱數量,調整養殖結構。
目前,清江庫區網箱總量控制在30萬平方米以內,主導養殖品種由抗病性差的鮰魚改為抗病性極強的鱘魚,每個網箱每天的投餌量,由過去的100公斤至150公斤,降到5公斤至10公斤,網箱內還套養花白鰱。
此次,記者再次泛舟清江,滿目青山綠水,環境更加秀美。
變廢為寶,小龍蝦深加工改善環境
眼下正是小龍蝦加工季節。來到水產加工第一大市潛江,走進萊克、華山等大型水產品加工企業,記者聞到的是雨后油菜、小麥(2115,-6.00,-0.28%)散發的清香。
在華山水產公司的氨基葡萄糖鹽酸鹽加工廠門口的空地上,堆滿了脫色后等待晾曬的龍蝦殼。
在沒有深加工之前,對這些成堆的龍蝦殼,潛江市水產局局長吳本遠十分頭痛。
潛江市年加工小龍蝦8萬噸,剔出蝦仁后,還剩下約5萬噸的蝦殼。這些蝦殼被隨意丟棄在田間地頭,污染水體,臭不可聞,引來蚊蠅飛舞,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這些被浪費的資源,吸引了華山水產公司老總漆雕良仁的目光。
去年11月28日,全國第二家、投資5500萬元的甲殼素深加工——氨基葡萄糖鹽酸鹽加工項目一期工程投產。在最近5個月的加工淡季,公司生產出200噸氨基葡萄糖鹽酸鹽,產值達4000萬元,產品供不應求。
按計劃,該項目年可消化2.5萬噸蝦殼,提煉1000噸氨基葡萄糖鹽酸鹽等高附加值產品。
目前,市場的良性需求,加上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的剛性要求,華山公司決定啟動二期項目建設,將產能擴建到10萬噸。現在,公司正在積極申報立項。
從養殖到加工,生態漁業的產業鏈條正在不斷延長。
投入巨資,省委、省政府呵護優勢資源
企業發展生態漁業的內在要求,來自于市場的倒逼機制,更來自于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的積極引導。“我省最大的優勢資源,就是水資源,一定要保護好這一優勢資源。”近年來,在不同場合,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反復如是強調。
保護優勢水資源,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
早在2005年,省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投資近3億元,拆除洪湖上的圍網,實施生態修復,搶救水質已跌入Ⅳ-Ⅴ類的洪湖。經過近兩年的搶救,洪湖水質恢復至Ⅱ類。
為了防止梁子湖成為第二個洪湖,2006年,省政府投資7000萬元,開始為梁子湖拆圍松綁。
為使梁子湖這顆長江明珠更加璀璨,2007年,省政府決定4年內投資1000萬元,請國內知名專家為梁子湖種植水草。
經過四期拆圍與兩年種草,42萬畝的梁子湖,一類水質面積從不足10%擴大到目前的20%。
珍珠有價,水源無價。2007年,我省對大湖大庫出臺珍珠禁限令,將水生態保護面積進一步擴大。
……
當水產業邁過吃魚難、吃魚廉、吃魚優的眾多門檻后,在新世紀,吃生態、健康水產的新理念日益凸顯。
政府的率先示范,市場的倒逼機制,引發廣大養殖戶對生態漁業的強烈認同,進而轉化為自覺行動:種青養殖,規范用藥,填寫養殖日志,建立可追溯體系。
武漢市漢南區湘口街道辦的2萬畝螃蟹養殖基地,去年成為國家級綠色中華絨螯蟹標準化示范區。有了這塊金字招牌,去年當地螃蟹銷售價格平均每公斤達到90元,高出普通螃蟹40元,產品委托出口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養殖戶畝均純收入達3580元。
京山縣盛昌養龜基地,去年被授牌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基地飼養的80萬只無公害食用烏龜,年銷售收入達2000萬元。
今年一季度,全省生態健康養殖面積達到500萬畝,同比增加65萬畝。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