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蘇州日報 資訊: 近年來,各地“龍蝦節”的舉辦,引發了食用淡水小龍蝦的“風暴”。五六月份,走街穿巷,無論賓館酒店還是街邊小店,小龍蝦成為了各類飯店招徠客人的一塊“招牌”,櫥窗上顏色鮮艷、濃油赤醬的樣品蝦圖片很是誘人。
來自南環橋市場的交易信息顯示,眼下,蘇州人平均每天吃掉的小龍蝦保守估計有二三十噸,就批發價格而言,低則十多元一公斤、高的40多元一公斤。小龍蝦的市場零售價與十年前相比,起碼漲了十倍。
統計信息還顯示,蘇州人每天吃掉的大量小龍蝦絕大多數來自蘇北、安徽等外地,地產小龍蝦上市量只占一個零頭,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本地500畝產業化基地“蹣跚起步”
市水產技術推廣部門有關專家介紹,早在18世紀末,淡水小龍蝦就是歐美人的重要食物,200年來,其經濟及營養價值也得到了充分認可,圍繞淡水小龍蝦的飲食在有些國家成為了一種文化。
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研究員張元柱說,國內的淡水小龍蝦源自日本,從消費發展的過程看,起初淡水小龍蝦在國內更多的是作為工作之余的觀賞動物,后來用途較多的是做魚餌。作為大眾餐桌美食,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
由于小龍蝦“出身低下”,水溝、渠塘、水稻田里均能迅速繁殖并可輕松捕到,十年前市場上的小龍蝦價格非常低廉,每500克賣一兩塊錢的比比皆是。隨著餐桌消費的急劇“升溫”,自然繁殖的小龍蝦很快無法滿足需求,人工養殖小龍蝦應運而生。
進入人工養殖時代后,小龍蝦的“身價”很快成倍增長。市場上,小龍蝦的價格十年漲了十倍。
目前,全省養殖淡水小龍蝦面積已超過20萬畝,養殖模式主要有池塘主養、混養,灘地養殖、稻田養殖,水生經濟植物田(池)養殖等。小龍蝦養殖成本低,每公斤養殖成本可以控制在6元左右,技術難度也不是很高。人工養殖每畝產量有兩三百公斤,養得好,畝產可超過500公斤,養殖效益非常可觀。
蘇州是個小龍蝦消費的大市,如何讓本地農民在這股餐桌“紅色旋風”中分一杯羹、掘一點金?在近幾年蘇州各地零星分散養殖的基礎上,今年我市水產部門申請了省級水產支持項目,計劃在吳中區沿太湖地區辟出500畝水塘,嘗試小龍蝦的產業化養殖。目前,500畝水塘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預計下月可以放養小龍蝦苗種。
“出身卑微”,卻很難“伺候”
張元柱介紹,其實早在十年前,蘇州就有人嘗試人工養殖小龍蝦,但出乎意料的是,看起來“出身卑微”、對各種環境適應能力極強的小龍蝦,真要人工養起來卻并不是想像中那么簡單。既沒有技術支撐,也沒有市場銷路,蘇州首批“吃螃蟹”的人以失敗而告終。
事實上,在全省,類似的嘗試很多,并且大多不會養或者養不好。為此,省級有關部門專門將小龍蝦的人工養殖作為一項水產科研技術項目來攻關,技術人員足足花了5年時間才拿下了這一科研攻關項目。
張元柱介紹,一開始不會養或者養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很多養殖戶并沒有掌握小龍蝦的生活習性,比如小龍蝦的生活環境必須有隱蔽物,以避免互相蠶食并借此完成蛻殼,同時必須有較多的邊岸供其打洞穴居,此外,餌料投多了品質難保、投少了容易互相蠶食降低產量。這些技術問題掌握起來其實并不難,但是如果不掌握,肯定養不好。
一般人認為生長環境越臟越臭、小龍蝦長得越壯越肥。張元柱說:“其實小龍蝦并不是真的喜歡臟和臭,主要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小 龍蝦喜愛的豐富餌料。”這種餌料就是有機質,“肥水”中的有機質或有機碎屑并不一定是“壞東西”,經過小龍蝦的消化吸收,這些餌料就能變成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美味。
除了吃食水體中的有機質,小龍蝦也喜歡吃小魚小蝦或水蚯蚓等。正是因為小龍蝦的“胃口”很好、什么都吃,因此小龍蝦的生物競爭性并不強,“吃的雜”讓小龍蝦對水體底質具有一定的清潔作用,也成就了其營養豐富的特點。
小龍蝦會打洞,對堤岸有一定的危害,對水稻等植物根系也會造成破壞,因此,有人擔心人工養殖小龍蝦會不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對此,張元柱表示,小龍蝦的危害性是可控的,養殖過程中只要有針對性地加以防控,這種危害是有限的。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