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四川農村報資訊:9月16日,在雙流縣正興鎮官塘村的一片四周圍著紗網的稻田,官塘泥鰍專業合作社社長謝啟文拿著抄網往稻田里一抄,竟抄起一網滑溜溜的泥鰍。原來,合作社的30多戶社員今年利用稻田養泥鰍,水稻的收入不受影響,卻多了1份養泥鰍的收入。這樣,1畝稻田就實現了“千斤糧,萬元錢”。
探索嘗試 多多少少有賺
今年5月底,在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的引導下,官塘泥鰍專業合作社的30多戶社員在近40畝有機稻田投放了泥鰍苗,開始稻田養殖泥鰍的試驗。謝啟文說:“每畝投放100斤、五六十斤、二三十斤苗種的都有,反正是剛開始,都抱著有一點賺一點兒的目的。從目前看,長勢良好。從11月到明年3月就可以逐步上市,這段時間是泥鰍的緊俏期,隨便賣15元/斤。”
作為一社之長,謝啟文在1畝稻田內投放了50公斤泥鰍苗種。據他介紹,在成本方面,他花了2200元的苗種錢,喂到出售要吃360公斤飼料,飼料成本達2000元,此外再加上其他一些成本,估計總成本達4500元。在收入方面,“投放1倍苗種,捕撈的時候就會長到5倍。我投100斤苗種,就會收500斤泥鰍,按15元/斤賣掉,就要賣7500元,除掉4500元成本,要賺3000元”。
謝啟文高興地說:“稻田養泥鰍,它可以采食稻田里的天然餌料,能節約飼料,病也少,比養魚劃算多了。而且,除了泥鰍的收入,我們每畝還能打1000斤有機稻谷子,這兩年的行情都是1.4元/斤,這又多了1400元。”
據正興鎮副鎮長吳永枚介紹,正興鎮位于成都近郊,“正興泥鰍”已成為當地知名餐飲業品牌。目前,該鎮已將泥鰍產業納入 《正興鎮循環農業發展規劃》中,以成都市農林科學院作為技術支撐,擬將官塘村現有的3000余畝稻田逐步實施“稻-鰍”養殖綜合技術,拓展泥鰍養殖空間和上市時間,避開集中上市的高峰期、低價期,基本形成畝產糧食上千斤,產值達萬元的目標。
標準養殖 千斤泥鰍賺6千
“其實,稻田也可養魚,不過,每畝稻田養魚的純收入僅1千元左右。”成都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水產專家楊壯志說,“我們通過兩年多的試驗,發現稻田養泥鰍的增收效果顯著,因為,近年泥鰍的市場價格在10元/斤~15元/斤之間波動,如果按標準生產,每畝稻田光是賣泥鰍的純收入就近6000元!”
怎樣才是標準生產呢?“即便每畝投放100斤苗種都少了,效益都不能發揮到最大。”楊壯志介紹,標準的做法是“每畝投放100公斤苗種”。到收獲的時候,“按產量放大5倍計算將收獲泥鰍500公斤,11月以后、春節期間,能賣到15000元”。如果除去成本,包括100公斤苗種4400元、飼料費4000元左右、藥費100元、防逃網費用300元~500元(3年更換1次)、稻田內開溝費用200元左右(只有第一年才有此費用)。在投放的第一年,1畝稻田泥鰍的純收入,可達5800元。第二、三年,純收入有望達到6500多元。
“近兩年,綿陽、瀘州、內江、廣元等地都已經著手稻田養泥鰍的探索。”楊壯志告訴記者,稻田養泥鰍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它能留住更多的農民種糧,實現穩糧增收,達到“千斤糧,萬元錢”。但是,稻田養泥鰍還有一些要點要掌握:一是在栽秧后隔10天,待秧苗返青后投放苗種;二是防止泥鰍逃跑。稻田四周要圍網片,并加固田埂;三是田內要開溝,以便曬田放水的時候泥鰍能在溝里棲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